最近气温回升,降水充沛,手足口病病毒迎来高峰。
5月12日,市民王女士致电东莞日报民生热线22111000咨询:“孩子今年4岁,昨天从幼儿园回家后,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皮肤还出现红疹或小疱疹,我非常担心,这是手足口病吗,日常应该如何预防?”
对此,记者咨询了东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东莞市卫生监督所)的工作人员,帮助大家来科学认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多发传染病,高发人群为5岁及以下儿童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多发传染病,高发人群为5岁及以下的儿童。根据以往监测数据显示,手足口病全年可发病,4至7月为主高峰,9至10月为次高峰。
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是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例如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呼吸道传播,例如吸入感染者(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空气中携带病毒的气溶胶等;密切接触传播,例如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皮肤黏膜疱疹或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等。
轻症7天左右可自愈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至10天,平均3至5天。通常孩子会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还会在口腔、手、足、臀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红疹或小疱疹。
一般情况下,手足口病7天左右可以自愈,但也有很低的比例发展为重症,一旦孩子出现持续不退的高热(体温高于38.5℃三天以上);精神萎靡、嗜睡、不吃东西、有频繁恶心、呕吐;惊闹不止、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面色苍白(退热后也不缓解);肢体频繁抖动、惊跳,睡眠受到严重影响;头痛、眼球上翻、出冷汗、甚至惊厥发作等危险症状,建议立即去医院就诊。
针对手足口病,可提前进行预防
儿童免疫力以及手卫生意识相对较弱,尤其是在幼儿园、学校等场所,孩子们一同学习、生活,病毒传播的风险就更大,甚至会出现“一娃得病,全班遭殃”的情况。如果孩子们得了手足口病,家长们一定要等症状完全消失后满1周,才可以让孩子复课。
那么针对手足口病,家长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预防:
1.避免接触患儿,尽量不要与患儿拥抱、分享玩具、共用餐具、洗浴用品等,防止交叉感染。
2.勤洗手
当儿童触摸了公共物品、外出游玩回家后、进食前、如厕后,以及家长和看护人在回家后、加工食品前、更换尿布或处理被粪便污染的物品后,都应及时清洁双手。
在日常情况下,可以使用肥皂水或者洗手液来洗手。一旦接触了病人以及污染物,这时候洗手则应选用合适浓度的含氯消毒剂来进行。
3.少聚集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公共场所或接触多人使用的儿童设施,譬如游乐场的波波池、商场店的摇摇车、公园的滑梯等。
4.常通风
密闭公共场所和居室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5.晾晒和消毒
衣物、被褥、毛巾和尿布等应经常更换和在太阳下晾晒;日常用品和儿童玩具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清洁和消毒。
奶具、餐具等可煮沸消毒。
6.接种EV71(肠道病毒71型)疫苗
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其他相关疾病,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建议6个月至5岁适龄儿童及早接种。
【相关链接】
学校、托幼机构可通过以下方式,预防手足口病,并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应增加消毒频次。
1.落实晨、午检制度。当发现发热、出疹等症状的学生和幼儿,应立即通知家长尽早送至医院就诊。
2.做好因病缺勤及病因追查登记报告工作。
3.加强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通过广播、宣传栏、微信等方式开展学生与幼儿的健康知识教育。
4.设置充足的洗手设施。配备洗手液或肥皂,教育学生和幼儿勤洗手。
5.保持空气流通、室内外卫生清洁。如教室、休息室、舞蹈室、阅览室等。
6.定期清洁消毒。
有关负责人员需每天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饮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地面、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厕所进行清洁消毒;定期对衣物、被褥等阳光暴晒。如有配备校车,应保持校车卫生清洁,每天对校车的门把手、座位、扶手、车厢地面等进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