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瓶山清洁工罗伟标在清理垃圾
■何荣华在巡场检查花卉生长情况
■蒋中永深耕机械表行业20年
■塔吊操作员卢培战精准运输建材
■廖峰展示自己养的澳洲淡水蓝龙虾
■无数劳动者平凡的双手,正托举着谢岗发展的美好明天
罗伟标:
悬崖拾荒的“东莞第一峰”清洁工
你知道500吨的垃圾是什么概念吗?假设都是矿泉水瓶的话,它们连起来的长度相当于长江的1.32倍,重量相当于100头成年亚洲象。这里是银瓶山,海拔898米,而500吨,是银瓶山清洁工罗伟标和他的工友一年里所要清理的垃圾重量。
茂林秀峰、飞瀑溪流、绝崖怪石,作为“东莞第一峰”的银瓶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探寻、赞美。春节、国庆等节假日期间,这里每天迎来近万名游客,而在旅游热背后,垃圾处理的工作量也在不断攀升,每天产生的垃圾要怎么清运出山?
清晨五点三十分,在“东莞第一峰”银瓶山的山脚下,罗伟标和工友们已经陆续到达工具间,穿上反光背心、带上工具包,检查好安全绳,准备出发工作。相较于八九点钟的烈阳炙烤,决定在清晨凉爽的山风中启程,这或许是一种更明智的选择。
有时山风是一阵清爽的陪伴,但有时它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恶作剧,穿过树林,卷起游客遗落的塑料袋飘向悬崖峭壁。银瓶山上的清洁工作远非人们想象中那般轻松,除了清理常规的地面垃圾,他们还要化身为“蜘蛛侠”,飞檐走壁去清理悬崖峭壁上的垃圾,每一步都充满了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但他们从未有过丝毫的畏惧和犹豫。
“卡在悬崖峭壁上的垃圾,我们不去做这个清理工作的话,它可能就在那上面待上几百年了。”那些被卡在悬崖峭壁间的废弃水瓶、塑料袋等垃圾,不仅影响了银瓶山的美观,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难以降解的塑料成分会吸附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破坏土壤结构。
一支约30人的队伍,承担着整个景区的清洁工作。每天行走近7公里,攀升约900米的高度,只为让银瓶山回归本真。在与银瓶山朝夕相处中,罗伟标及他的工友们已经与银瓶山有一种无声的默契。他们都记得哪处下风口常有飘落塑料袋,哪段登山步道是废弃水瓶的“重灾区”;银瓶山从来不说话,但每一片绿叶、每一滴清泉,都像是写给他们的诗。
夕阳西下,当罗伟标和工友们下山时,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满满的一袋垃圾背负在他们身躯上,就像一串串沉默的惊叹号,刻在这座山的脊梁上。
何荣华:
与红掌对话的花卉师
在谢岗镇青山绿水间,藏着一座占地150亩的“红色花海”——东实花卉种植示范基地。这里,30余万盆红掌竞相绽放。斑斓的色彩与清新的草木香交织成乡村振兴的生态画卷。而画卷的“执笔人”,正是东实花卉种植示范基地总经理何荣华。
清晨7点,当第一缕阳光穿透5号大棚时,何荣华开始了第一次巡棚。在红掌专属的“气象王国”里,这位“与花对话”30年的农业硕士,凭借敏锐的经验,熟稔地调整着温度控制系统。
“红掌对温湿度敏感,积水易烂根,得靠经验把握分寸,每0.5℃的温差都会改变花色饱和度。” 在何荣华的管理下,8座温室大棚形成了一套精密的“生态循环系统”——温度维持在18℃至25℃之间,湿度控制在75%。
“为了更加迎合国内市场需求,我们正在研究培育‘橙掌’,待时机成熟,将会推出市场。”何荣华自豪地说。据了解,东实花卉种植示范基地共有8座温室大棚,占地约2.2万平方米,培育着红斑、小娇、福星、粉掌等6个特色红掌品种,而成品红掌将会销往广州、深圳等国内花卉市场,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花卉供应基地。
何荣华的耕耘,不止于技术。采访期间,何荣华微信信息提示音不断,手机铃声此起彼伏,有订购花卉的客户,也有前来咨询花卉种植问题的同行。作为“百千万工程”的践行者,他积极推动东实花卉种植示范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现代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公司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为农民增收提供保障,对周边镇区农田产生示范带动的效应,实现集体、企业和家庭在乡村振兴中互利共赢。
当我们问及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何荣华说:“每一株红掌都是我的孩子,看到它们被千家万户喜爱,就是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坚持的意义。”
晚风掠过连片的大棚,何荣华巡检的身影依然在光影交错中穿行。他身后,30万株红掌正酝酿着属于这个五月的盛放。在谢岗镇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无数这样的“温度守护者”正用科技与匠心,书写着新时代的田园诗篇。
蒋中永:
雕刻时间的钟表设计师
近年来,在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版图上,谢岗镇正以精密仪器产业为支点撬动湾区智造未来。而谢岗镇天铭钟表公司研发部主管蒋中永,正是这片产业热土上的一名“时间雕刻师”。深耕机械表行业20年,蒋中永从东莞“制造”浪潮中走来,如今正带领团队参与定义“智造”的精度与温度。
因“被老式机芯的浪漫打动”,蒋中永早早入了行,从学徒到研发主管,他和团队攻克了许多技术难题,将误差控制在毫秒级,甚至研发出多款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腕表。
“每一枚细小零件都能够相互‘协奏’,让佩戴者感受到时间的跳动。现在的年轻人追求智能,但机械表的魅力在于——它用最原始的方式,提醒我们慢下来感受生活。”他表示,正是这种“机械美”,让他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选择做“慢”的守护者。
在工作室里,摆满了零件盒与半成品机芯。蒋中永头戴放大镜,俯身于工作台前,手中镊子轻夹一枚直径不足1毫米的齿轮,精准嵌入机芯。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唯有“滴滴答答”的齿轮声在寂静中流淌。
在智能化生产的今天,天铭钟表公司仍坚守手工组装的核心环节。“一枚机芯有上百个零件,每个环节都不容有差错。”从研发到组装,蒋中永坚持全程参与,甚至为消除一枚陀飞轮的平衡误差反复打磨数周。“机械表是理性的艺术,容不得半点妥协。慢工出细活,也是对时间的敬畏。”他说。
蒋中永用20年光阴诠释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智造,既需要科技的锐气,也需要匠心的静气。近年来,谢岗镇依托银瓶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加速布局精密仪器与智能制造产业,吸引康佳模塑、腾盛精密等30余个重大项目落地。
天铭钟表也顺势创新,他们将微型机械动偶技术融入腕表设计,在整点报时中演绎动态艺术;开发的镂空表盘工艺,则借鉴工业精密雕刻技术,将机械美学推向新高度。(袁晓娴)
卢培战:
见证城市发展的塔吊操作员
抬头是艳阳高照,低头是钢筋水泥。38岁的卢培战坐在近百米高空的塔吊操作室里,玻璃窗外,谢岗镇银瓶现代产业园的工地如棋盘般铺展。他的双手紧握操纵杆,吊臂在蓝天上划出一道银色弧线,将一捆钢筋精准地送达目的地,这便是塔吊操作员日常工作中的一幕。
凌晨5点,当整座城市还在沉睡,卢培战已经沿着垂直的钢梯攀爬至近百米高空,20分钟、124级阶梯,这是他们这个职业每天抵达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而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每一级阶梯都要进行检查,螺栓是否松动?钢绳有无磨损?钢架结构是否稳固?这座数百吨重的“钢铁巨兽”,看似稳固如山,但安全却维系在这些毫米级的细节上。
到达了“空中楼阁”的岗位之后。真正的挑战才开始,接下来一天的工作时间,塔吊操作员都将在这高空上的方寸之间度过,成为整个项目工程上最敏锐的“天空之眼”。虽然如今塔吊操作员的工作环境有所改善,驾驶室里安装上了空调,但高空作业需要视野开阔,驾驶室三面都是玻璃窗,炙热的阳光和紫外线依然是他们最大的敌人,胳膊和脸上被晒得起皮是常事,阳光直射眼睛时,更需要极致的细心、专注和耐心。
卢培战笑称自己看起来虽然像个“大老粗”,但实际上自己却是高空上的“绣花工”,每一个操作都要精准无误。作为塔吊司机他不能分心,也不敢分心,在操纵这台“钢铁巨兽”时,必须打醒十二分精神,因为这关乎着地面工人的安全,哪怕掉下一颗铁钉,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开塔吊,把东西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并不难,难的是稳。卢培战说:“东西是有惯性的,速度控制不好,可能就会脱钩。就像用筷子夹豆腐,劲儿大了会碎,慢了会塌。”
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卢培战喜欢眺望远方,随着思绪飘回从前——10年来,他见证了数座城市蓬勃的发展。至今他的手机相册里,还保存着不同工地拍摄的朝阳与晚霞。有时候,他俯瞰整个城市,会有那么一瞬间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他和其他工人兄弟一样共同为社会的建设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夕阳的余晖抛洒在建筑上,他们都能清楚地感觉到,某种希望正在远方升起,路途虽曲折,但尽头总归是美好的。
廖峰:
与澳洲淡水蓝龙虾的养殖故事
不时不食,众多“老广”总对于美食有着万般的热情。夏季将至,又到了虾类最是肥美的季节,钟爱消夜的“老广”自然不会错过这道美味。而常规的小龙虾总让这些嘴刁的老饕常有“吃虾无肉”的些许遗憾,但最近出现的澳洲淡水蓝龙虾则填补上了这些老饕们“啖啖都系肉”的满足感。
在银瓶山下、谢岗的广袤水域中,养殖员廖峰与澳洲淡水蓝龙虾的故事,正精彩上演。
澳洲淡水蓝龙虾,又名红螯螯虾,原产于澳大利亚,因身披青蓝色甲壳、体型壮硕而得名。其肉质紧实弹牙、丰腴鲜甜,而高品质的食材往往对于生长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廖峰选择养殖这一品种,既是挑战,更是对品质的追求。
刚开春的广东,气温总是飘忽不定,前两日还是艳阳高照,后两日寒潮来袭,一周之内能感受到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已经是不足为奇。但这对于澳洲淡水蓝龙虾的养殖来说,却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温度、光照、水质等情况的变化都有可能会引起澳洲淡水蓝龙虾的应激反应,稍不注意,便可能面临严重的损失。
“对待澳洲淡水蓝龙虾就像对待孩子一样,得吃好喝好,生活环境也得干净舒适,这样它们才能快高长大。”饲料调配,根据龙虾生长阶段精心搭配;水质管理,定期检测各项指标;日常投喂,精准控制投喂量和时间;池塘清理,毫不含糊,确保龙虾生活环境干净整洁……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养殖的成败。巡塘是廖峰和他的养殖团队每天必做的工作,在气候变化无常的季节,彻夜守候在池塘边上更是家常便饭。
当然,养殖澳洲淡水蓝龙虾单凭细心的照顾可能还远远不够,还得有技术作为支撑。在气温较低时,廖峰采用冬棚恒温技术,将水温稳定在28℃左右,配合孵化网池、增氧设备和微生物滤床,极大地提升了种虾繁殖周期和频率,以及虾苗的存活率、优质率。同时,网格化养殖模式既能保护虾苗免受天敌侵害,又便于精准调控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供给。细心的照顾和成熟的技术相结合,如此才能成就高品质的澳洲淡水蓝龙虾。
“成年的澳洲淡水蓝龙虾能长到接近一斤,不过,养殖时间较长,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是二两左右的规格。”如今,廖峰与他的团队用坚守与匠心,成功让澳洲淡水蓝龙虾在谢岗扎下深根。这条“澳洲蓝龙”不仅游进了老广的宵夜江湖,更逐渐游向了全国高端水产市场。或许下一次,当你剥开那饱满的虾肉时,能品尝到的不只是鲜甜爽脆,还有银瓶山下那份养殖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