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日趋活跃,蚊虫、蜱虫等媒介生物活动频繁。虎门中医院介绍,蚊子除了会导致皮肤局部红肿,还可能让市民感染登革热。
据悉,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与人们的活动时间一致,日出前后和日落前是它们叮咬的高峰时段。传播链为患者→蚊→健康人。蚊子叮咬登革病毒感染者后,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再通过叮咬传播给他人。
医院介绍,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是1-14天,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突发高烧(39℃以上)。三痛: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骨关节痛。三红:面红、颈红和胸部潮红。皮疹: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等。整个病程可能持续1到2周,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并遵医嘱隔离治疗,避免传染家人。
医院表示,当前,患者和家属看待登革热还存在一些误区。首先登革病毒有4种血清型,感染某一型后仅对该型免疫,若再次感染其他型病毒,可能出现抗体依赖增强效应,导致重症风险显著升高。因此,二次感染需格外警惕。其次,传播登革病毒的伊蚊喜欢清澈的小水体,污水更多的是孳生库蚊。此外,伊蚊幼虫依赖静水繁殖,仅靠喷洒杀虫剂无法根除。科学防控需“清源头”与“杀成蚊”结合。可通过清积水,例如定期清理花盆托盘、水缸、废旧轮胎等,水生植物每5-7天换水,以及灭成蚊,例如使用电蚊拍、蚊香、驱蚊剂等方式进行防治。
针对日常防治登革热,虎门中医院建议,物理灭蚊是最安全有效的办法,市民可安装纱门/窗;睡觉使用蚊帐,给防蚊再加一层保障;及时清理家中积水;出门尽量喷上驱蚊剂;如市民从东南亚等地区回来后14天内出现高热、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应避免被蚊虫叮咬,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告知医生旅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