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上午,东莞市莞城实验小学的校园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古树魅影绿美新篇——2024年度东莞市古树名木科普调查系列活动”拉开帷幕。作为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项目,本次活动由市科协、市林业局指导,市林学会、东莞科学馆主办,莞城实验小学、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协办。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户外课堂+科研调查”多维互动,打造沉浸式科普课堂,带领学校五年级135名学生解码古树名木的生态密码与文化价值,让绿色“活文物”鲜活地走进青少年视野,为“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注入青春活力。
权威专家领衔,古树知识“硬核”又生动
活动邀请市林科所副所长、生态学博士刘颂颂带来了《东莞的绿色“活文物”——古树名木》科普讲座。刘博士以“古树是会呼吸的历史书”为切入点,从生态平衡“调节器”、生物多样性“守护者”、文化传承“活载体”三个维度,结合东莞本土古树故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树名木的科学价值与保护意义。最后,刘博士以“种树,你就可以穿越千年的时空”作结,呼吁同学们参与植树和古树保护,感受与历史对话的独特魅力。
户外课堂“破圈”,昆虫标本揭秘生态共生网络
专家讲座后,市林科所技术员彭锋化身自然教育导师,在校园大树下开启“古树与昆虫:生态网络的共生之舞”户外课堂。现场,古树群展板图文并茂,展示了茶山超朗等十余个古树群。彭锋手持20余件蝴蝶、竹节虫等标本,讲解“古树如何为昆虫提供家园”。他用通俗易懂的话语,逐步揭秘“树虫共生”的生态链条,让学生们听得入神。大家纷纷表示:“原来大树不是孤独的,它身边有一个小世界!”凭借“微观视角”展开的科普,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一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具体、触手可及了。
科研工具上手!小学生体验科研调查工作
在校内树木科普调查环节,学生们分成4组,在科研人员带领下化身“小小调查员”,使用软尺、激光测距仪等专业工具,为校园内的大树—细叶榕测量胸围、树高,观测并记录树木的生长环境和生长势。五年级学生陈同学边记录数据边说:“原来测树围要找准离地面1.3米的位置,科研调查需要这么多细节!”这种“沉浸式”的实践体验,让科学探究不再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而是可操作、可感知的“寻宝游戏”。
创作延伸,让科普“落地生根”
活动特别设置“身边的古树名木”主题征文与“绘珍稀生灵,守自然之宝”绘画大赛,鼓励学生用文字和画笔延续对自然的观察。据悉,优秀征文将在“东莞市林学会”公众号展示,绘画作品经评选后可推荐至省级赛事,为青少年提供从“校园实践”到“更大舞台”的成长通道。“我们希望通过创作,让保护古树的意识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再传递到社会,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共同为‘绿美东莞’添砖加瓦。”市林学会表示。
从实验室到校园绿地,从科研数据到互动体验,本次活动以“古树名木”为支点,撬动青少年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责任。古树名木作为生态与文化的双重遗产,让孩子们从小与“活文物”对话,就是在他们心中种下绿色传承的种子。在亲近大树的过程中,青少年不仅触摸到自然科学的温度,更悄然立下守护绿美东莞的青春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