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非遗拼图” 坚守文化根脉
东莞+-厚街视窗
2025-05-13 11:15:17
随着《东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布,厚街鸡仔饼制作技艺成功申遗,至此,厚街非遗项目达13个。从莞草编织到鸡仔饼,从腊肠制作到抢炮头民俗,厚街13项非遗项目构建的文化拼图,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愁记忆,更是一个城镇在现代化浪潮中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
近年来,厚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展现出多维度的创新思维。在桥头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用彩笔绘制非遗图册的稚嫩笔触,与海逸外国语学校传习基地里揉捏濑粉的专注神情交相辉映,印证着“活态传承”从娃娃抓起的远见。非遗展览馆里的历史实物与短视频平台上的制作教程,传统酱油工坊与现代食品加工线的对话,折射出文化传承的时空交响。
更具创意性的是厚街开创的“非遗+”模式。当木龙舞步融入现代舞蹈编排,当什锦菜头登上美食直播间的镜头,非遗不再是博物馆的静态展品,而是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可传播的文化符号。非遗市集与大型活动的联动,让传统技艺在烟火气中焕发生机;非遗征文与艺术赛事的举办,则搭建起全民参与的文化场域。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老匠人依然坚守鸡仔饼“三分肥七分瘦”的黄金配比,腊肠晾晒场上的竹筛仍在承接岭南的季风。非遗保护与“百千万工程”的深度融合,更彰显出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它既是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也是城镇更新的特色IP。
在机器取代人手的时代,厚街镇用13项非遗项目编织的文化经纬,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留存了温度。孩子们在非遗课堂揉捏面团时传承的,不仅是传统技艺,更是对土地与历史的温情认知。这种文化自觉,或许正是工业化城市在追求发展速度时,最需要守护的精神基因。
文字:陈洁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