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李政带着赴京参加表彰的难忘回忆,走进厚街镇实验学校的校园。活动现场,来自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厚街镇教育管理中心、厚街镇实验学校、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等单位代表及大中小学师生共6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聆听这场精彩的宣讲报告,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激励。
东莞日报小记者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们以不同的视角、专业的态度,用记者的方式记录和捕捉劳动精神的闪光点。
全国劳动模范李政:坚持是成功的前提
厚街湖景小学504班小记者杨雨瑄向全国劳动模范李政提问,谈及新时代劳动模范内涵的变化,李政认为,每个时代的劳模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等前辈,到如今大国重器领域的众多劳模,行业不断发展,劳模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劳模精神跨越行业界限,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都有机会成为劳模,其核心在于对工作的热爱、坚持与创新。
回顾从一名普通工程师到获评为全国劳模的历程,李政感慨万千。他提到,在28年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诸多挑战,研发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失败屡见不鲜。但面对失败,团队从未气馁,而是深入剖析原因,重新出发,坚持不懈地攻克难题。他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取得研发成功。
厚街镇教管中心党支部委员王晓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
厚街新塘小学406班小记者谢雨鑫询问厚街镇教管中心党支部委员王晓明:“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王晓明表示,活动旨在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针对厚街镇如何培养青少年劳动意识的问题,王晓明介绍,作为全市第一批劳动教育特色镇街,厚街镇通过三大工程提升学生劳动能力、培育劳动精神。一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各学校每学期举办日常劳动技能比赛,如叠被子、系鞋带、洗衣服、洗红领巾等项目,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基本劳动技能。二是通过评选“厚街镇100名劳动小匠人”,激励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三是建立学校与劳动教育基地的联盟,打造共建模式,将劳动项目从课堂延伸到企业、田间地头,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渠道。
随后,厚街桥头小学403班小记者吴彦霖提问道:“作为活动的策划人与统筹者,在活动协调过程中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小学生又该如何平衡学业与劳动实践?”
王晓明答道,活动覆盖厚街镇14所公办小学,组织600名师生聆听讲座,协调学生入场和让劳模感受到厚街教育的热情是工作重点。他认为,学业与劳动教育并不冲突。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劳动课,传授生活和志愿服务技能;老师布置家庭劳动作业,强化学生日常劳动训练。劳动教育不仅能增强动手能力,还能促进智力发展,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厚街实验小学副校长余茹:成就来自点滴积累
厚街三屯小学206班小记者庞岚语向厚街实验小学副校长余茹提问:“我们从李政叔叔身上学习到的精神,该如何从自身做起呢?”
余校长建议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将个人学习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在学习中坚持不懈,认真上课、完成作业;勇于创新,积极探索未知;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奉献精神,乐于助人,通过点滴积累成就非凡。
厚街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刘家漩:培养两大核心能力
厚街实验学校103班小记者尹艺臻向东莞市厚街镇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刘家漩提问:“您认为小学生最应该培养的能力是什么?”
刘家漩认为,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在时间管理、情绪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对学生成长意义重大;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同在学生心中播下科学思维的种子,有助于养成批判性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此次“劳模工匠进校园”专题宣讲活动,通过小记者与各方的深度对话,展现了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从劳模的匠心精神,到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规划,再到对学生成长的殷切期望,活动为青少年点亮了成长的灯塔,指引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劳动精神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