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国道,许多人眼里的“此生必驾”。沿着318国道来到西藏林芝,一路上桃花灼灼,仿佛在奔赴一场与春日的约会。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是东莞援藏工作重点打造的“桃花第一村”。每年4月,278亩桃林进入盛花期,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在村里的桃花源景区赏花、拍照。
过去,这里是个无名小山村,村民主要依赖山沟里的伐木为生。如今,在东莞援建支持下,昔日脏乱的村庄焕然一新,桃花源景区引来八方游客,村民都建起了家庭旅馆,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从小康示范村到“网红”打卡地
以花为媒,文化旅游业成为林芝活力最足的战略支柱产业之一。前不久,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2025年“花期相遇”主题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名单,林芝“雪域桃源花海探秘”旅游线路成功入选。
5月3日,为期一个月的林芝第二十二届桃花旅游文化节落幕。桃花节期间,丰富的活动聚集了人气。在嘎拉桃花村分会场,咖啡车、小吃摊、写真拍摄……景区丰富的商业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多元旅游体验。
▲每年桃花节,嘎拉桃花村游客如织(林芝供图)
▲东莞援藏打造“桃花第一村”(林芝供图)
嘎拉村不大,常住人口仅149人。小小“桃花村”,因每年春天桃花绚烂,办起桃花节,吸引各地游客来此赏花打卡,年接待游客量10多万人次。仅今年桃花节期间,全村的旅游收入就达360多万元。
繁花似锦,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因花致富,归功于当地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在嘎拉村,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笔直延伸。这在几十年前,村民们想都不敢想。
“以前,进村的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现在,村庄整洁、人畜分离,村里的路通到每家每户。”嘎拉村党支部书记边巴感慨道。过去,村民们觉得桃树妨碍耕种,希望将满村的桃树铲掉,被边巴坚定制止了:“这些树砍掉容易,再长起来,那可是大难事了!”
边巴说,2002年,首届桃花节就在嘎拉村举办。但那时嘎拉村人畜混居、污水横流、村容村貌差,村里对发展旅游也没有统一规划,此后10多年桃花带来的实际收益并不大。
▲2014年,东莞援藏干部孙世宏深入嘎拉村调研,提出“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发展思路 (通讯员 伟色 供图)
变化发生在2014年。东莞援藏干部,原林芝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孙世宏通过深入调研,提出“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村景合一”的发展思路,并全力筹集了860万元资金,用于嘎拉小康示范村的建设,打造“桃花村”品牌。
经过一系列的努力,景区墙体得到了规整、游客接待中心兴建完成、景区道路也得到了修整。此外,还组建了旅游合作社,实现了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统一。
随后,桃花节一年火过一年——从嘎拉村的活动,逐步升级成为林芝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文化节。嘎拉村也成了当之无愧的“桃花第一村”。
生态致富成为乡村振兴典范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来到嘎拉村。他说,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
(网页截图)
林芝是国家生态文化旅游区,雪域高原上的一颗明珠,生态是最大的资源和优势。嘎拉村的故事,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注脚。
东莞援藏工作队一茬接一茬干,立足当地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助力雪域江南端稳“生态碗”,吃上“生态饭”,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林芝嘎拉“桃花第一村”,是广东省第七批援建打造的重点项目(通讯员 伟色供图)
多年来,东莞林芝两地,按照林芝市桃花文化旅游节举办地、林芝市婚纱摄影基地、林芝市休闲观光公园和大学生实习写生地“四个功能”定位,共同绘制了嘎拉村新蓝图。
村民以土地入股和自筹资金的方式,建成10余个水果观光采摘园,并种植了冬季油菜花、青稞及其他花卉,开展农业综合体和嘎拉桃花源等项目,通过探索生态价值的转换途径,从而延伸了旅游产业链,持续壮大集体经济。
如今的嘎拉桃花村,村在景中、景在村中、村景交融,已经依托旅游资源走上了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村民们率先圆了致富梦,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300万元,步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在桃花节的带动下,当地餐饮、民宿等上下游产业近年来十分火热。林芝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林芝旅游总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2%,文化及相关产业产值同比增长约20%。
嘎拉村的发展,正是西藏繁荣的缩影,也是东莞援藏工作的结晶。十多年来,在一批批援藏干部的努力下,巴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农牧民家庭经历了从木桶到水管、从油灯到电灯、从土路到柏油路的巨变。
尼洋河在静静流淌,远处的山顶上,冰雪闪耀着银色的光芒。嘎拉村,这个位于雪域高原的村落,正逐渐成为生态致富的乡村振兴典范。各族村民齐心协力,共同开辟出一条越来越宽广的幸福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