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又登上《人民日报》了!
5月6日,《人民日报》人文版刊登文章《笔墨纸砚里的匠心传承(文化中国行)》。
该文章分为四部分,
其中一部分讲述了
端砚非遗的精妙工艺与人文故事,
展示了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图源 人民日报
缀满枝头的蓝花楹、铺满街道的三角梅……
广东肇庆,花香藏于枝叶,
浸染湖光山色的古城焕发新的活力。
△岩前宝环大道三角梅。图源 端州发布
走进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罗海创立、
今由其子罗建泉打理的艺海端砚坊,
一双名为“端溪腾龙砚”的对砚,
带着威严与气度扑入眼帘。
走近端详,砚上九龙飞腾、
瑞云环绕、极目天际、气象万千。
△图源 成美影画
罗氏砚雕第十六代传人、
端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建泉说:
“这是目前砚界最大的一对麻子坑对砚,石质优异,集金银线、天青、麻子、玫瑰紫等众多石品花纹于一体,共有328颗石眼。”
砚,中国传统“文房四宝”之一。
肇庆古称端州,位于西江之滨。
产自肇庆的“端砚”
以“呵气成墨、滑入肌肤”的石质、
独特的石品花纹
以及巧夺天工的雕刻艺术位列众砚之首,
自唐初已闻名全国,
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珍爱。
“端砚制作技艺”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资料图
罗氏是砚雕世家,
生长于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
这里“村人以采岩石为业,
凡五百余家,琢紫石者半,白石者半”,
已有1400多年制砚历史。
△肇庆市端州区黄岗街道白石村。肇庆发布特约摄影师 梁亮 摄
传统砚雕匠人大多遵循
“技不外传”“艺必保密”的祖训,
近现代以来,
砚匠们打破传统,公开收徒,
将技艺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伍丁诞拜师仪式。植建麟 摄
△伍丁诞拜师仪式。黄咏欣 摄
截至目前,
端砚制作技艺已有
代表性传承人29名(含已故),
专业技术人才800多人,
从业人员1.2万多人……
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
△图为土生土长的白石村人、“蔡家龙”第23代传人蔡三洪。他的家族自宋代起便以制砚为生,逐渐形成了“蔡家龙”和“塔香云”两大雕刻技法。图源 成美影画
过去的砚雕,
是以传统技法雕刻传统题材。
今年春节前,
肇庆市向广州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捐赠的
端砚巨作《鹅潭新韵》让人眼前一亮。
创作者是端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焯忠,
他选择以珠江两岸美景为背景,
镶嵌广州地标建筑,
充分展现改革开放
“排头兵”的气象和风采。
△大型端砚作品《鹅潭新韵》。
这样的创新化表达已成潮流。
端砚与肇庆自鸣钟制作技艺相结合,
创作出新型钟饰摆件;
与金丝银线结合,开发了砚雕文化创意产品;
以砚石设计制作冰箱贴、
手机挂绳、比赛奖牌、纪念手绳……
△中国砚村柳新祥端砚艺术馆内的各式端砚。黄海敏 摄
端砚艺人信奉
“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
始终不变的,
是刻刀过处“流淌”的千年文脉。
为保护砚石资源,肇庆市政府在2000年要求停采所有砚石,推动《肇庆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出台,以立法形式保护端砚石资源;围绕端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各有关部门形成合力,接续培养艺术大师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支持端砚艺人创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推动端砚文化与雕刻技艺走进中小学课堂。
△学生们学习端砚雕刻技艺。图源 新华社
罗氏砚雕第十六代传人、
端砚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罗建泉说:
“历经千年沧海桑田,端砚早已不是单纯的文房器物,而是烙着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印记的活态遗产。让传统工艺与时代脉搏共振,我责无旁贷。”
未来,
肇庆将继续加快推动端砚文化事业
和端砚产业繁荣发展,
让“中国砚都”品牌焕发出
更加璀璨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