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 • 评论 | “竖店”现象:“造梦工场”重塑城市出圈逻辑
东莞+ 2025-05-03 10:16:25

在“制造美学”“篮球城市”“时尚潮玩”等标签之后,东莞以“微短剧之都”的新姿态出现。竖店短剧基地的崛起,是市场敏锐度的体现,也是东莞将文化自觉与产业创新深度结合的一场实验。从“他山之石”到“本土锻造”,东莞以“微”见“著”,在内容与文旅的融合中,展现了城市发展的前瞻性与主动性。

东莞的产业基因中,“世界工厂”的底色曾长期主导。然而,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与消费升级,东莞展现出罕见的转型自觉——将硬实力转化为软实力。微短剧产业的爆发,恰是这一逻辑的延续。

借鉴西安“老旧工厂改影视基地”的经验,东莞快速激活存量空间,凯达丰基地升级为“造梦工场”,以模块化场景满足短剧高效生产需求,实现“厂房”到“片场”的无缝切换。这是东莞深谙资源整合的敏锐表达。

传统制造业城市往往困于“文化洼地”的刻板印象,但东莞选择以潮流内容为突破口,通过微短剧这一年轻化载体,重构城市文化叙事,如《再见倾心》等爆款剧集,成为东莞“青春感”的新注脚。

于是,可以看到竖店基地“108个标准化场景”并非简单复制横店,而是基于短剧“快节奏、强代入”的特性,将东莞本土元素如莞香文化、篮球氛围,嵌入场景设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东莞“竖店”现象,彰显着一座城市的创新驱动。竖店的崛起,绝非跟风投机,而是基于对行业痛点的精准破解与模式创新。

微短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短周期高回报”,是“时间货币化”的产业逻辑。东莞通过集成化服务(拍摄、后期、宣发一站式解决),将单剧上线周期压缩至15天,吸引全国剧组“跨城抢拍”,凸显效率优势。

区别于传统影视基地的封闭性,未来东莞将城市全域变为“开放式片场”,开启“文旅即剧情”的沉浸式体验。“片场”与东莞实景联动,水濂山、莞香印巷等景点通过短剧剧情联动,游客可“打卡剧中同款”,推动“观看”到“体验”的消费升级。

业内人士提出的“在地文化+情感共鸣=爆款”,揭示了东莞微短剧的深层逻辑——产业创新必须根植于地域文化基因。这种“本土化叙事”不仅避免内容同质化,更赋予文旅融合可持续性。

从“流量”到“留量”的城市IP运营智慧,在于长远布局:微短剧的“爆款效应”易逝,但东莞的野心在于通过产业链深耕,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价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发起《中国精品微短剧创投融媒体行动》,为微短剧行业发展吹响全新号角,推动产业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跃迁。东莞构建了从演员培训(免费特训营)、社群运营到创投扶持的全链条政策,东莞深谙“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规律,通过短剧剧情植入城市符号,再以线下文旅反哺线上热度,形成“内容—消费—再生产”的闭环。从而达成政策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屏幕内外”的相互成就。

如果说,西安的微短剧产业以规模取胜,而东莞更注重“质”与“城”的绑定。这种差异化路径,正是城市文化自觉的体现——产业选择需服务于城市品牌的长远塑造。

东莞竖店的实践,或意味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文化自觉2.0时代”:不再被动等待产业转移,而是主动创造新赛道;不再简单复制成功模式,而是以本土化创新重构游戏规则。微短剧的“小屏”背后,是东莞对“大时代”的敏锐捕捉——当城市文化与产业创新形成自觉共振,“每天绽放新精彩”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智慧。“用剧情定义城市”,东莞试图在表达一种思路:文旅产业的未来,属于那些敢用新技术讲老故事、能用小屏幕撬动大经济的城市。

文字:王红林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