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造美学、篮球城市、时尚潮玩、美景美食……在以上种种诠释“每天绽放新精彩”的东莞城市标签不断焕新之余,几乎人人都不陌生的网络“微短剧”,正在成为这座青春之城的又一张闪亮名片:精准定位微短剧拍摄的东莞竖店短剧基地,正在东风之下乘风破浪昂扬领“潮”,为东莞城市文旅的火热氛围制造更多惊喜。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显著特征,令微短剧在内容创造层面具有天然的旺盛生命力,以此延伸加以辐射地域,便与文旅融合产生极佳契合点。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目光聚焦中,“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成为蔚然可期的现实图景,有着诸多显著城市标志品牌的东莞,无疑也在这条全新赛道打开更大“视”界。
朝阳产业术业专攻,东莞竖店强势崛起
根据专业机构发布的《2024年微短剧行业白皮书》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4亿元,预计2025年将超过680亿元。以在业内有着“微短剧之都”之称的陕西西安为例,2023年来自这座古都的摄制团队拍摄了“全国超过60%的微短剧”,2024年更是占据微短剧市场“爆款量80%”,与之呼应的是一大批由老旧工厂改造的影视基地形成拍摄园区,并有效连接微短剧行业上中下游,整合现有资源,形成产业合力。

在西安微短剧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背景下,东莞竖店基地负责人欧阳杰(上图)通过一线感受获得多重启迪,“一个场景几十号人争分夺秒排队等着拍、抢着拍”“一块大概4000平方米的场地,一个月可以收取100多万元租金”“毫无经验的群演两个月不到就有可能通过短剧出圈成为特约主角”这些跃然眼前的现实案例,让他敏锐发现了其中的市场潜力。

就这样,西安的“他山之石”让欧阳杰与团队回到东莞,开启了更具挑战性的尝试:以行业引领性的“横店”概念切入,独特的“竖店”表述在2024年7月底正式亮相,位于东莞南城的凯达丰竖店短剧基地成为又一座“微短剧梦工厂”,核心拍摄区的108个标准化场景模块化分布,不论何种剧情均能找到现实演绎,短时间内便开始“接待”来自各地的微短剧剧组,在一部又一部的“爆款”中越加抢眼。

东莞竖店基地的集成化保障是异军突起的关键所在。微短剧领域“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尤为突出,平均3至5天的拍摄周期、无缝衔接的后期制作可以达到15天全平台上线,成为吸引剧组的关键所在——单日充值破200万元、单剧充值1238万元的《再见倾心》便是如此。
整体发展方兴未艾,精品时代大有可为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升级发展,短视频的辐射效力越加提升,已然成为了全新的信息承载工具。作为其中“生力军”,微短剧以“小剧集”聚集“大能量”,成为讲好各类故事的新工具、文旅融合的新赛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迎来“井喷”状态。具体来看,短小精悍、贴近生活的表现形式,令微短剧打破了既有圈层的年龄限制,展望广阔的产业发展前景,通过多方合作与创新举措向精品化、生态化迈进当属既定趋势。

根据专业观点,作为一种内容产品,微短剧对观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鼓励创新,创作具有美学深度、历史厚度、精神高度的精品化微短剧,推动微短剧在产业层面良性发展、艺术层面不断进步,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作为文化载体的作用,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的精神滋养”。
2024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发起《中国精品微短剧创投融媒体行动》,为微短剧行业发展吹响全新号角,“产业集群化、内容精品化”被列为核心发展思路——而这样的蓝图构架,也正是东莞竖店的切实行动。
为广大微短剧制作机构、文旅经营主体搭建更加广阔的合作平台,为更多专业制作机构激活灵感,基于东莞构建全方位政策体系和服务机制的种种举措,东莞竖店在这片潮流热土的努力更加获得合力加持,各类型的全新消费场景相互赋能,潮流东莞与微短剧“同频共振”。如此节奏之中,东莞竖店也更加积极主动开拓,包括免费的演员特训营、社群运营等举措,都在进一步夯实着东莞微短剧产业的发展根基。
处处皆“景”全域联动,文旅融合颇“剧”期待
网络所及之处,世界即是角落,微短剧的风靡火爆与文旅事业相辅相成,让空间上的距离感大大缩小。基于内容生产、传播手段、产业模式等方面集中释放的驱动力,“微短剧+文旅”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向奔赴”。
无论是男女老少无不垂涎三尺的烧鹅,抑或永远不乏激情与震撼的篮球赛事,结合可以“打包带回家”的衍生潮玩,东莞的文旅资源近年来越加为各地游客熟悉神往。东莞竖店短剧基地的“横空出世”,可以说是各项目优势的深度整合:

来到“爆火剧目”取景地打卡,对于粉丝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体验加持,“身临其境”是最为直观的注解。当观众在实地互动,线下文旅消费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活。通过观众与文旅目的地之间完成实景互动,“沉浸式体验”的边际也将被无限延展。

在欧阳杰看来,东莞微短剧的未来长足发展,需要与本土文化更加紧密结合,文旅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具备在地文化、情感共鸣、品牌共创、故事沉浸式体验的产品,一定会成为爆款”。具体举措方面,东莞竖店计划通过短剧串联东莞景点,打造“可玩、可赏”的文旅路线,比如南城的水濂山、碧玉湖、莞香印巷,就具备这样的联动特征。

一部爆款微短剧,足以达到短时间内的高光聚焦,但想要真正实现产业化发展,“微短剧+文旅”需要更为健全完备的产业链,拍摄可以在“基地”,游走在城市何尝不也是“剧情”,每一个来到东莞的游客,都是这趟行程记录的“主人公”——有了这样的概念,“网红”或许就是“长红”,“流量”才能真正转化为“留量”,微短剧与城市文旅的相得益彰、共赢出彩的局面,才是打破屏幕阻隔的真正“完美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