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新大众文艺,书写新时代生活
新大众文艺 2025-05-02 08:28:51

图片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自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已经深入人心。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文艺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局面。特别是近年来,一种新的时代文艺——“新大众文艺”逐渐兴起,如东风拂地,如春潮烂漫,渐成星火燎原之势。 

 

绝胜烟景满山河,文艺新潮迭浪高。在新大众文艺的百花齐放中,东莞实践以“素人写作”为特色,成为其中最绚烂的一株莞香,推动该议题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全国性文艺现象。中宣部文艺局组织专家组2025年4月专程赴东莞调研,认为东莞的文艺发展是新大众文艺的重要现象和典型样本,为拓展深化新大众文艺提供了有益借鉴和经验。 

 

从本质上说,新大众文艺是以人民为主体,广泛深度参与文艺创作和传播,通过技术赋权实现文化表达自由,重构文艺形态、社会关系与精神共同体的时代性实践。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我国第15座“双万”城市,40多年来精神的滋养与物质的繁荣相互辉映,为超2亿来莞人员提供了工作生活、体悟碰撞的广阔舞台,为新大众文艺的孕育培植了肥沃的土壤,素人写作更是其中的生动写照。这些根植于民间的创作者,用真实性笔触、原生态信息从事业余写作,以独特的视角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书写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东莞注入人文精神、提升文化品位。40多年来,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二者一脉相承、交相辉映,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桥头文学模式”“长安文学现象”及其文学群落,共同构成了被学界认定为的“东莞写作群”。 

 

当前新大众文艺正在不断重塑文艺生产与传播格局,加强其理论体系构建和健康发展引导,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为抓住新大众文艺的春天,助力东莞实践样本在全国走深、走实,推动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在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东莞市文联、东莞日报社、东莞市作协携手共建“新大众文艺”全媒体平台,打造报纸副刊、微信公众号、东莞+客户端专栏等展示平台,今天和用户读者亲切见面。

 

莞香花开繁星簇,化作银河活水来。我们将以《新大众文艺》创刊以及“素人写作”微信公众号的推出为契机,敢为人先,冲锋在前,为创作者们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激励更多的人追逐梦想、拥抱文艺、书写生活,开启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新征程。
图片
 
 
 
图片

征稿启事

图片

 

本报《新大众文艺》副刊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联、东莞日报社、东莞市作协联合主办,每周一个整版,逢周五出版,设有城市檐铃、烟火未央、南风莞尔、众说新语、文艺微光、文艺壁橱、南国红豆、禾花雀跃等栏目,以小说、散文(非虚构)、诗歌三大文体为主,穿插文艺评论、人物通讯、文艺观察、本土特色作品等,欢迎广大新文艺创作者踊跃投稿。同时,符合报刊要求的摄影、书画、剪纸等艺术门类原创作品也可投稿。

 

投稿邮箱:dgxdzwy@126.com ,来件标题统一格式为“省份+作者+文体+标题+字数”,如“广东何某某散文《东莞新大众文艺烛照我行》2000字”。

 

从流水线上的打工诗人

到如今记录城市烟火气的素人作家

草根视角的文字

始终是这座城市最生动的文化DNA

你身边有素人创作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