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翰林实验学校第十七届读书节盛大启幕,本次读书节以“阅享春光,书韵飘香”为主题,为校园增添了浓郁的书香氛围。东莞日报的小记者们走进校园,探寻这场读书节背后的故事,感受阅读带来的魅力与力量。
主题深意:文化传承、成长滋养与阅读生态营造
这个充满诗意的主题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小记者陈俪元采访了语文科组代表杨扬老师。
杨老师介绍,主题灵感来自三个维度。首先是文化传承:“墨香”象征中华典籍千年文脉,也体现汉字书写的温度。学校希望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触摸其精神底色。像书法展示、古籍诵读等活动,都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生机。
其次是关注学生成长:阅读对心灵的滋养如同春风化雨,不是生硬灌输,而是通过趣味活动实现。课本剧展演让孩子们在演绎经典中理解故事,亲子共读增进亲情的同时培养阅读习惯,图书漂流让知识流动起来。孩子们就像小树苗,在书香中自然成长,逐渐养成终身阅读的好习惯。
最后,在营造阅读生态方面,学校推出“三个一”活动:每个教室打造书香角落,让课间的教室充满书香;鼓励每位同学创作阅读成长手册,记录阅读点滴;每个家庭参与藏书寻宝活动,挖掘家庭阅读资源。如此一来,阅读从课堂延伸到家庭,成为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创新亮点:展台、舞台与评价方式的革新
本次读书节精心设计了众多环节,哪个最具创新性呢?小记者吉一喆找到活动组织教师庄雪轲进行采访。
庄老师认为,最有创新的是读书节的展台。四年级的“飞花令”,孩子们将诗词与绘画结合,展现对古诗的独特理解;五年级的好书推荐及名著介绍台,成为分享阅读心得的小天地;六年级师生共同创作的作品集更是凝聚了大家的智慧,这些展台为校园增添了亮丽色彩。
在准备活动时,庄老师也遇到过困难。为班集体设计节目时,动作磨合耗费了大量时间。但同学们认真对待,高标准要求自己,经过持续训练,最终克服困难,呈现出精彩的表演。
在活动组织教师叶常青看来,六年级的亲子诗词大赛最能体现阅读的教育力量。在大赛中,他看到一对平时交流不多的父子,从最初应对环节的紧张,到后来默契十足,诗词作为阅读的载体,打破了亲情隔阂,让他深刻感受到阅读强大的教育作用。
叶常青老师还提到,读书节对同学们的阅读习惯有着多维度的影响。丰富的活动,如亲子诗词大赛、现场作文比赛等,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成为他们主动阅读的内在动力。同时,读书节推荐了各类书籍,拓宽了同学们的阅读面,让他们有机会探索从未涉猎的领域。
学生收获:舞台上的成长与阅读中的感悟
为了了解小演员们的情况,小记者叶文菡找到了龚润哲同学。龚润哲介绍,他们表演的歌舞节目《上春山》融入了很多古诗词,像 “二月天杨柳醉春烟”“一江春水绿如蓝” 等,描绘了春游的美好场景。为了这场表演,他们准备了一个多月,其中一段快速变换动作的舞蹈排练难度很大,在老师指导下,大家将动作拆解练习,最终做到整齐划一,每一次进步都饱含努力。
陈信豪同学也接受了小记者叶文菡的采访,他认为参加读书节收获颇丰,“文艺展演和各种比赛不仅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还给我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据他介绍,他平时喜欢读古典名著,尤其喜欢《红楼梦》,“这本书不只是讲述家族兴衰,更展现了人性,细腻描绘了人物情感”。
据悉,翰林实验学校第十七届读书节,通过创新的活动形式、丰富的内容,将阅读与文化传承、学生成长紧密相连。未来,学校还将通过课程固本、活动赋能、评价破圈等常态化措施延续阅读热情,让阅读真正“活”起来,成为同学们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下,孩子们会在书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成长,让书香弥漫整个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