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变“露天实验室”!看东莞七校科创学子如何解码古建筑智慧
东莞+ 2025-04-30 15:18:15

当AI算法邂逅百年园林,智能手机化身科研利器,一场别开生面的科普实践活动在东莞可园博物馆精彩上演。4月26日,来自东莞中学等七所学校的科创少年,以“四维探究法+AI技术”将岭南园林转化为立体教科书,在飞檐黛瓦间解码古人智慧。

本次“可园科学之美”项目式学习与研究是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活动——东莞中学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的项目的重要部分,该项目由市科协指导,东莞中学与可园博物馆联合主办。

科学解码古建筑,园林屋顶藏玄机

在屋顶构造研究中,东莞中学的学生借助AI图像分析技术,意外发现:看似美观的灰瓦造型,实则竟是一套精密的“排水系统”!经分析,其屋顶倾斜角度与东莞年均降水量高度匹配,暗含流体力学原理,排水效率超普通设计30%。

这一发现得益于 “观微索隐→析理穷源→诘难求真→实证辨微” 的探究路径。在导师带领下,学生从多维度解析可园科学密码。“用手机拍照分析,没想到古人智慧暗合科学规律。” 参与学生感叹,项目组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传统建筑在气候适应性设计中的科学性。

手机变身科研镜,技术赋能新探索

在生态排水系统研究中,学生们充分发挥手机功能,深入探索其背后隐藏的复合功能与生态辅助作用。光谱分析显示,可园红砂岩多孔结构能调节湿度、防止生物侵蚀;借助慢动作拍摄功能,学生们成功捕捉到“曲径引流”“暗渠分流”等“五式排水”技术的运作原理——曲折水道减缓水流速度,配合金属加固工艺,极大地降低了水土流失风险 。

气候适应性研究里,照度传感器和温湿度监测 APP 成为得力助手。学生发现,可园廊道与花窗的布局形成天然风道,竹木遮荫使夏季地表降温 4-6℃;而植物配置与水体循环系统构成的微型生态网,不仅实现了“咫尺山林”的景观美学,更形成了雨水收集-净化-再利用系统,展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

 

打破学科壁垒,创新科普范式

活动打破学科界限,构建 “观察 - 假设 - 验证 - 应用” 完整科学探究链条。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数据模型等多元形式展示研究成果。首次将岭南园林遗产转化为科普教育资源,通过“技术工具平民化+探究过程趣味化+成果输出可视化”的研究设计,让科学探索走出实验室,融入触手可及的文化场景。

这场跨越时空的科普实践不仅揭示了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奥秘,更探索出一条“以文化遗产为载体、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科普教育新路径。随着东莞市科普专项资助活动的持续推进,更多融合项目将激发公众科学兴趣,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

文字:周子怡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