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4时,随着最后一处普查点数据成功上传系统,东莞“四普”第二阶段共777处复查文物和新发现文物的实地调查、数据审核和系统上传工作均实现100%,进度居全省首位,宣告东莞“四普”第二阶段工作基本完成。
东莞“四普”第二阶段工作基础扎实
根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部署,普查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为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30日,是实地调查阶段,包括调查资料、信息、数据的整理、录入、提交等工作,主要任务是对照文物认定标准及消失文物判断核定标准进行“三普”登记文物复查、按“应保尽保”原则加强新发现文物调查工作,主要目标是保障实地调查工作进度和数据质量审核、上报。东莞紧扣技术规范和普查文物认定标准,周密组织部署,在2024年12月28日即实现了“复查+新发现”文物的“实地调查+数据整理录入”完成率100%,并根据省四普办工作部署、紧扣标准严谨调查消失文物情况,经核查,东莞无消失文物情况,扎实地完成了“四普”第二阶段的一期工作。2025年1月25日,省普查办专门向市普查办致表扬信,充分肯定东莞全面完成“三普”文物复查工作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质量控制始终贯穿文物普查全过程
数据质量是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关键。东莞始终坚持进度与质量齐头并进,于2025年2月中旬开始将第二阶段的二期工作重心转移到数据审查上,实行普查数据审查全覆盖、多层审核流程、全流程数据追溯机制,将每项数据落实到人,针对文物简介文字、打卡照、文物照片等重点内容进行纠正纠偏,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准确、完整规范。
一是提升能力,开展技术培训。东莞“四普”工作零委托外包,全部依托全市文博系统及镇街文物工作者,开展技术业务培训是保障普查质量的基础。市普查办多次举办培训,其中在2月18日举办东莞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业务培训会,由市普查办同志先讲解文物简介填写、普查照片拍摄规范及手持设备打卡照拍摄技巧和要求,然后选取东城余屋余氏宗祠开展实地操练,镇街普查队员一一实操过关方可离场,为统一普查规范技术标准奠定基础。
二是保障质量,创新审核机制。实行普查数据“三层审核”机制,采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实行“全天候在线审核”。先由各镇街(园区)普查员根据规范要求拍摄打卡照和文物照片,交普查队副组长验收通过,如不符合规范还需退回重拍;副组长组织普查队员根据普查规范完善普查表,做到填报要素齐全完整、简介描述准确规范,经审核员、队长初审。在审核环节设置技术总监,由技术总监进行把关,保障三支普查队标准统一、符合规范,并由文物主管科室负责同志进行并联审核后,交局分管领导一一审定。每个审核环节不超过半天,提高审核速度,做到数据问题早发现、早反馈、早修改。
三是把控进度,实行调度制度。实行“挂图作战”,制定普查队和各镇街(园区)工作计划,形成2张调度表,每周召开调度会,全面把控进度,聚焦普查实地完成率、审核进度和质量管控、镇街文物安全等事项进行阶段总结和重点研究解决,推动工作高效稳定;全盘统筹调配普查力量,对实地调查任务较重的镇街,适时调整其他普查队伍进驻支援,有力保障普查进度。普查队员发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加班加点、锲而不舍,特别是对文物保存状况及其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描述进行多番考究,搜集和查阅历年文件资料,形成文物简介模板,并仔细斟酌专业用词用语,确保严谨科学。
下一阶段,东莞将根据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要求,提前谋划好第三阶段工作,持续加大新发现文物工作力度,立足普查数据质量审核工作基础,组织做好“三普”复查文物补充公布和新发现文物认定公布工作;建立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将文物数据在国土空间“一张图”信息系统更新,推进实现部门动态共管;以普查为契机,提升文物保护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