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上练习静脉穿刺 ​广东医科大学创新教学
东莞+ 2025-04-28 18:45:37

在广东医科大学妇儿医学院的一堂别开生面的儿科护理课上,二十多个紫茄成为了特殊“患者”。这些圆润的“紫胖子”是老师准备的头皮针和留置针教具,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练就静脉穿刺的“手感记忆”,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及降低成本。

课堂上,学生们先进入新生儿科病房,观看老师为患儿进行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和固定。随后,回到教室,用茄子作为教具进行静脉穿刺练习。

据课程设计者潘关凤和王平蓝两位老师介绍,茄子之所以能成为这堂课的主角,是因为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茄子表皮薄嫩且富有弹性,与新生儿头皮质地极为接近。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进针阻力、回弹力等细节,相比传统塑料模型的僵硬失真,茄子提供了更接近临床的手感体验。

此外,静脉穿刺这一医学技能需要手感记忆,而手感记忆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操练习。茄子价格低廉且四季供应,大大降低了教学成本;其次,茄子呈长圆形,表面弧度与婴儿头部相似,便于多角度练习的同时可反复穿刺,提高了练习效率。而同学们通过“有生命的教具”训练时,在穿刺失败后能直观地看到茄子组织的破损,这种视觉冲击强化了“精准操作减少患儿痛苦”的职业责任感。

课堂结束后,不少学生看着布满针孔的茄子,直观感受到反复穿刺对血管的损害。黄俊鑫同学感慨道:“每次看到穿刺失败后,茄子汁液从针孔渗出,就像看到新生儿哭闹。这让我下定决心要练就‘一次成功'的本领。”刘鑫怡同学则说,“这些‘可再生教具’感觉很新奇,比传统的教具更有生命力。”

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推动“教书”与“育人”深度融合,通过持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未来,学校将着力构建创新混合式教学场景,搭建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互动平台,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文字:记者  赵浛锐 通讯员 王丽君 图片:学校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