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道滘镇的“粤剧脸谱”与洪梅镇的“枣红糯(禾胎草)种植技艺”成功入选。
粤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粤剧脸谱更是其中极具特色的夸张性面部化妆艺术。它以强烈的色彩,借助装饰与象征手法,生动地刻画戏曲人物的外貌,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让观众仅通过演员的妆容就能迅速分辨出角色的正邪善恶。
道滘的粤剧曲艺氛围极为浓厚,文化底蕴深厚,早在光绪年间就有粤剧盛行的记载。2011年,粤剧脸谱传承人张福伟将这门技艺带到道滘,14年来,技艺不断传承发展。如今,全镇13个村的26个曲艺社都有粤剧脸谱的身影,每年约300场的粤剧演出,尤其是在传统节日期间,场面热闹非凡。
为了推动粤剧脸谱的传承,道滘镇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多年来持续举办“粤韵金声”“粤剧曲艺黄金周”等活动,助力脸谱随着粤剧广泛传播;艺人将技艺融入工艺装饰品,扩大了其影响力;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培育了众多少儿人才,还开设“艺术大讲堂”提升艺人水平。道滘粤剧脸谱的传承,不仅为粤剧发展助力,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对研究岭南粤剧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至此,道滘镇已有7项市级非遗,粤剧脸谱成为其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与此同时,洪梅镇的“枣红糯(禾胎草)种植技艺”成功入选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这也是洪梅镇在非遗保护与传承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使其市级非遗项目增加到4个。
枣红糯(禾胎草)种植技艺起源于东莞水乡片区,洪梅镇的金鳌沙村与乌沙村是主要种植区域。据清代《东莞县志》记载,该技艺已有数百年历史。洪梅镇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为枣红糯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其种植过程涵盖浸泡育芽、育苗、稻田管理、收割加工等十余个精细环节,融合了传统农耕方法与现代科学管理,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生产体系。
枣红糯不仅是东莞水乡文化的象征,在民俗传承中也占据重要地位。其稻米呈红色,禾秆粗壮,虽产量低,但兼具食用与药用价值,并衍生出多种特色产品,成为当地特色产业亮点。近年来,洪梅镇通过非遗进校园、在线直播宣传、文化展览等活动,积极推动枣红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洪梅镇将进一步推动枣红糯产业与文旅等业态融合,擦亮“水乡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