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第二个周日下午,闲不住的广东援疆教师张华从背上挎包,从支教的第三师图木舒克市第一中学赶到了巴楚县第二中学,去做一件惦念了许久的事儿:探访跟进他和朋友们一起资助过的贫困学生们的现状。
“这个学生去了乌鲁木齐读大学,这个学生现在就在学校读高一,还拿过宋庆龄奖学金……”校方负责人拿出了两张长长的名单表,逐一介绍着这批学子们的现状。
张华认真地听着,情不自禁地翻开了保存在手机里的一封封感谢信,欣慰之下,思绪不自觉地回到了2021年的那个秋天。

师徒连线搭桥,从教学相长到助学同心
2021年下半年,张华结束了他的第一次援疆之旅回到了东莞。人虽然回来了,但心里却一直挂念着万里之外的人和事儿。
“联系一直没断过,尤其是在援疆期间与我‘师徒结对’的阿布地力木·热合曼老师,我们时常会通过微信相互分享近况交流教学心得。这事儿(资助贫困学生),还得从阿老师这儿说起。”张华回忆说。
原来,在张华结束第一次援疆之旅后,教学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的阿布地力木·热合曼很快便被上级部门委以重任——到巴楚县第二中学挂职副校长。
“结对的一年半时间里,从张老师身上学到了许多,他除了教学外,还喜欢和学生交心,走进学生的生活,对班上的每位学生都有本清晰的‘账’。他的做法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在挂职期间我也将这一做法带到了巴楚二中。”阿布地力木·热合曼说。

来到巴楚二中后,阿布地力木·热合曼很快就与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洞察到了不少学生的生活困境。
“有的学生一张馕管一天,有的一天只吃一餐,这种情况怎么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呢?”细心的阿布地力木·热合曼很快便将情况提交到了校方管理层会议上,摸底整理出了一批学校贫困生名单。

当纸张上的一串名单落在手上时,阿布地力木·热合曼也犯了难。如何破局?他想起了师傅张华离别时“有困难随时找我”的叮嘱。阿布地力木·热合曼拿起手机,拨通了张华的电话。
馕饼与奖学金之间,莞邑暖流润泽南疆学子
说来也巧,接到阿布地力木·热合曼电话的时候,张华正在老乡聚会上分享自己的援疆经历。
“挂断电话后,顺手就将这事儿一同分享了出来,大家一听,二话没说,当即就要我牵头,一起把这事儿办了。”张华说。
回到家后,张华根据阿布地力木·热合曼的需求,连夜整理出了一份细致的资助方案发送到在莞老乡群里。没一会儿,数十条收款信息密密麻麻地叠在了张华的手机屏幕上,张华赶紧打开电脑,列表逐一登记。

“这事儿让我明白,咱东莞与三师图木舒克虽然相隔万里,但在这么多年援疆工作的沉淀下,两地人民情感早已交织在了一起,我想这就是援疆工作的意义所在。”张华认真地说。
几天之后,阿布地力木·热合曼就收到了张华转来的资助金,并按照每人每月200元的标准充到了贫困学生的饭卡当中。

“从初一到高一上学期,东莞的叔叔阿姨们一直都在资助我,从未间断。”看着站在眼前,一脸和善的张华,木尼布拉·阿布都瓦依提心情非常激动。三年来,他一直都想见见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学业的好心人,奈何与东莞的叔叔阿姨们相隔万里。为了不辜负这份情,木尼布拉·阿布都瓦依提从来不敢放松自己的学业,三年间,他的成绩不仅一直名列年级前茅,还凭借优异的表现获得过宋庆龄奖学金。
“我会继续加油,努力考上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将这种精神传递下去,帮助像我这样需要帮助的人。”木尼布拉·阿布都瓦依提认真地说。

时光如梭,如今二度参与援疆的张华不仅见证了当年善举的回响,一批年轻的“阿布地力木·热合曼”也已悄无声息地走进了他的课堂里、来到他的办公桌旁。
【记者手记】
荒漠与海岸的教育对话:一场跨越山河的温情接力
在张华的手机里,一封封字迹稚嫩却情真意切的感谢信,成了连接粤疆两地最动人的纽带。这些信件背后,不仅是东莞市民与南疆学子跨越山河的守望相助,更是一段关于教育援疆如何“授人以渔”的生动注脚。
教育援疆,从来不止于课堂。张华与阿布地力木·热合曼这对师徒,用一本记录学生冷暖的“账本”,将援疆从单向输送转化为双向成长——广东教师带去了先进理念,新疆教师淬炼出育人智慧,而这份共同的教育情怀,最终化作贫困学子饭卡里每月200元的温暖保障。当木尼布拉手握宋庆龄奖学金说出“想考北京中医药大学”时,教育的种子已在荒漠中开出希望之花。
更令人触动的是,这场爱心接力的参与者早已超越个体。从张华的在莞老乡群到支教学校的年轻教师,从一张馕饼到一份奖学金,援疆精神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代际传递。正如张华二度援疆时所见,新一代的当地教师已主动坐在他的办公桌旁求学。这或许正是援疆最珍贵的回响:当善意成为火种,便能点亮更多灯火,让荒漠与海岸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