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观察|“看全运,打篮球,进莞来”邀约的背后:一场盛会与一座城市的“互相成就”
东莞+ 2025-04-24 10:18:41

夜幕降临,东莞地标建筑群集体点亮,璀璨灯光中“喜迎十五运会开幕倒计时200天”的字样格外醒目。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正以体育为新的叙事语言,向世人讲述一个关于活力、开放与创新的故事。

随着十五运开幕进入200天倒计时,东莞赛区的筹备工作已全面转入冲刺阶段。从场馆改造到测试赛安排,从志愿者招募到城市氛围营造,“全国篮球城市”“举重之乡”东莞发出“看全运,打篮球,进莞来”邀约,努力打造一个体育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典范。

场馆升级与赛事筹备
以专业匠心铸就赛事品质

走进已完成改造的东莞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焕然一新的运动环境与智能化赛事系统相得益彰。作为十五运会篮球(成年组五人制男子)和残特奥会聋人女子篮球的比赛场地,这里将见证多场巅峰对决。曾举办过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的东莞篮球中心,此次再度升级设施,准备迎接全国最高水平的篮球盛宴。

据十五运会东莞赛区执委会介绍,四个承办场馆已全部改造完工,不仅符合赛事标准,更融入了绿色节能技术,体现了“绿色全运”的理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东莞没有为全运会新建场馆,而是通过对现有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这一做法既节约了办赛成本,又避免了“后赛事时代”的场馆闲置问题,是“简约办赛”理念的生动实践。

测试赛是检验筹备工作的“试金石”。东莞计划在5月和9月分别在市体育中心体育馆、石龙中学体育馆举办篮球测试赛、举重测试赛,并在5月、10月进行残特奥会项目的测试。这种“以测促改”的思路,确保了正式比赛的万无一失。

更引人注目的是,东莞还将承接篮球项目裁判员的全国培训班,这一安排既是对东莞篮球专业度的认可,也将进一步提升本地裁判队伍的水平。从场馆建设到赛事组织,东莞正以制造业般的精细态度打磨每一个细节,这种专业精神恰是“东莞品质”在体育领域的延伸。

篮球为媒
体育IP如何激活城市基因

“看全运,打篮球,进莞来”——这句简洁有力的口号,揭示了东莞以篮球为纽带连接全运会与城市发展的思路。作为全国著名的“全国篮球城市”,东莞拥有深厚的篮球土壤:这里有CBA“十一冠王”广东宏远,有WCBA新科冠军东莞新彤盛女篮,有遍布城乡的篮球场地,更有深厚的篮球文化。以十五运为契机,东莞正全力强化这一独特的城市IP。

今年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以“莞邑篮球,燃动全运”为主题,将举办东莞市篮球联赛、街头篮球厂牌大战、国际篮联三人篮球挑战赛等赛事活动,努力打造一场“周周有赛事、月月掀热潮”的全民篮球狂欢。

今年举办的东莞篮球城市文化节,以“莞邑篮球,燃动全运”为主题,通过市篮球联赛、街头篮球挑战赛、国际篮联三人篮球赛等系列活动,打造“周周有赛事、月月掀热潮”的全民篮球盛宴。这些赛事活动已超越单纯的体育竞赛,成为融入城市肌理的生活方式。企业员工下班后相约观赛,街头篮球爱好者与国际选手同场竞技,这种全民参与的篮球氛围,正是东莞最独特的城市魅力。

更富创意的是,东莞将篮球与潮流文化创新融合。“湾区周末IN东莞”活动将篮球与音乐节、潮玩展、美食市集等青年文化元素跨界混搭,打造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这种创新尝试不仅扩大了赛事影响力,更让体育成为城市吸引年轻人才的新名片。

“赛事+”战略
如何让“流量”变“留量”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是东莞筹备全运会的核心逻辑。与过往一些地方“为赛办赛”不同,东莞从一开始就将赛事筹备与城市品质提升紧密结合,探索“赛事+”的多元价值实现路径。

文旅融合是东莞“赛事+”战略的重要维度。东莞将精心设计的“全运会东莞必打卡线路”,将比赛场馆与可园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等文化地标串联,提供“观赛+游览”的一站式服务。这种设计既能丰富游客体验,又能展示东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计划推出的龙舟、莞香、麒麟等“非遗展示区”,则让体育赛事成为传统文化现代表达的舞台。当运动员和游客在比赛间隙体验东莞非遗,体育的传播力就转化为文化的感染力。

体育与消费的联动是另一大亮点。赛事期间,东莞将推出烧鹅、腊肠等特色美食体验活动,策划主题快闪市集,让“舌尖上的东莞”将成为游客的难忘记忆。更具创新性的是“一程多玩”主题活动,可以通过联动景区、酒店、商业综合体推出优惠套餐,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频次。这种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留量”的思路,体现东莞对体育经济的重视。

城市治理升级是全运会带给东莞的隐形红利。以赛事为契机,东莞加快推进城市品质提升等工作。1500名赛会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不仅为赛事提供保障,更培育了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的服务人才;安保、接待等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则提升了城市整体服务水平。这些“软实力”的提升,远比硬件投入影响更为深远。

全民共享
体育如何重塑城市共同体

在东莞筹备赛事的蓝图中,“全民共享”不是附加项,而是核心价值。从“月月有赛事”的安排到市民运动会的设计,从龙舟月活动到东莞马拉松,十五运期间,东莞将成为没有围墙的“体育公园”。这种全民参与模式,让高端赛事与群众体育和谐共生,构建起多层次的体育生态。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东莞对特殊群体体育权利的重视。作为残特奥会三个项目的承办地,东莞在场馆无障碍改造、志愿服务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工作。聋人篮球赛的举办,不仅将为特殊运动员提供展示舞台,更将推动全社会对无障碍环境的关注。当体育场馆的轮椅坡道、盲道成为城市标配,当手语服务成为志愿者的基本技能,城市的温度便在这些细节中悄然提升。

青少年是全运惠民的重点群体。今年,东莞将举办第十一届市运会,计划面向全市青少年举办20多项赛事,为年轻运动员搭建通往全运赛场的梦想阶梯。这种“全运惠民”的举措,让体育精神深深植根于城市未来。

从职业篮球的CBA、WCBA赛场,到全民参与的群众体育,再到即将到来的全运盛会,东莞的体育故事始终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当“喜洋洋”与“乐融融”现身音乐节,当赛场边的加油声与工厂车间的机器声交响,大家看到的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筹备,更是一座城市通过体育实现的自我超越。

200天后,当全国目光聚焦东莞,这里呈现的将不仅是精彩的比赛,更是一个制造业名城向活力之城的华丽转身。“看全运,打篮球,进莞来”——这声邀请的背后,是东莞以体育为笔,正在书写一场盛会与一座城市“互相成就”的崭新篇章。

文字:陈沛鸿 图片:陈沛鸿 南城发布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