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一口苹果里的科学!这位教授在小学课堂玩出“万有引力”新花样
东莞+ 2025-04-23 19:16:53

4月23日,东莞市大朗镇巷头小学的报告厅里传来阵阵笑声与掌声。作为“科技创新,成就梦想——第二十届东莞市中小学系列科普报告会”的亮点活动,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二级教授高秀玲以《苹果的价值》为题,带领全校师生从一颗苹果切入,展开了一场横跨美学、科学、文化的趣味探索之旅。

一个苹果的多维解码:从美学寓意到科学原理

高秀玲教授以“平安果”“智慧果”的文化寓意为引,首先解读苹果的美学价值:作为绘画中经典的静物素材,苹果的球体结构常出现在素描考题中;而诗词里“青果枝头笑盈盈”的生动描写,更展现了其在文学创作中的灵感价值。

在营养价值环节,教授通过“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谚语,深入浅出地解析苹果中的抗氧化剂、果胶、锌镁元素等成分。她特别强调苹果作为“全食物”的特性,建议学生将其纳入日常饮食。

最引人入胜的当属科学价值板块。教授重现了牛顿因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经典场景,更惊喜揭秘:我国明代科学家王徵在《奇器图说》中早于牛顿60年触及“地心引力”概念,引发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智慧的自豪。随后,她通过两个趣味实验将科学原理生活化——

用两根线把苹果悬挂起来,当向中间吹气时,气压差导致苹果碰撞,直观展现流体力学“伯努利原理”,这是“苹果头碰头”实验。

在湿棉布与苹果切面上种下绿豆,对比两者的发芽情况,发现苹果果肉中高浓度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让学生亲眼见证植物生长的奇妙机制,这是“苹果‘杀生’”实验。

互动体验:从课堂实验到生活实践

讲座中,高教授还结合生活经验传递科学知识,通过“淋柠檬汁防止苹果氧化”“制作苹果沙拉”等场景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技能。“原来切苹果后淋柠檬汁能防变色!”四年级学生小李兴奋地说。

教授还鼓励学生在家中利用苹果开展科学探索:“观察苹果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用苹果皮制作酸碱指示剂……科学就在我们的厨房和餐桌上。”多个家庭实验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动手热情。

此外,酿酒时不小心把酒酿成醋的“苹果醋酿造”故事,让学生明白“坏事变成好事,偶然失误是新发现的良机”的道理。

活动背景:科普矩阵助力科学教育“落地生根”

“将一颗苹果的价值层层剖开,既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思维的启蒙。”大朗镇巷头小学校长叶艳兰表示,此类活动让“观察—思考—实践”的科学方法渗透校园。

据悉,第二十届东莞市中小学系列科普报告会由东莞市科协、市教育局指导,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主办,自4月16日启动以来至4月底,共邀请9位专家走进17个镇街的33所学校,预计惠及2.4万名师生。

高秀玲教授的讲座成为其中“科学生活化”的典型案例。

当课间铃声响起,学生们捧着写满笔记的“苹果科学手账”走出报告厅。正如高教授在结语中所说:“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公式,而是藏在苹果香气里的好奇心。”这场充满果香的科普课,或许正悄然在孩子们心中种下探索世界的种子。

文字:赵海霞 图片:赵海霞 编辑:刘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