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当天,经深圳市政府审议同意,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联合编制的《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5-2035年)》发布实施。这是全国超大城市首个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规划。
《规划》以“山海共栖,万物生息”为愿景,明确打造“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首善之城、国际生物多样性友好示范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总体目标,围绕“维育野性生息山海、建设和谐共生都市、争创生态文明先锋”三大策略,提出十大举措,推动深圳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进入全域全要素系统保护新阶段。
其中,“维育野性生息山海”提出,实施更精准的就地保护管控,推进更精细的分类管理,构建更科学的保护监测体系。“建设和谐共生都市”提出,构建“四带五核多节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格局,形成山海城全域生境网络,全面建设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区,区域协同共促物种复壮回归。“争创生态文明先锋”提出,发展自然教育与公民科学,完善社会共治体系,打造智慧化保护管理典范,促成自然保护治理国际范例。
《规划》是全国超大城市首个统筹陆海全域、覆盖全要素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主要通过三大创新突破,引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新范式。其中包括:全域空间保护,首次构建分级分类的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空间体系,绘制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陆海统筹治理,系统推进水陆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创新提出“界面-通道-节点”海陆联动保护治理方案,构建“生境走廊-动物通道”两层级生物廊道保护体系。智慧赋能体系,建立全链条智慧化保护管理体系,部署生态感知监测系统,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开发全民可参与的数字交互平台,促进全民保护意识主流化。
《规划》面向2035年的深圳,绘就了“野性山海”与“活力都市”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景象,努力打造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典范”“深圳样板”,力争为全球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治理提供更多“中国方案”。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王雯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