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解读(四)| 环两江先行区: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
佛山+ 2025-04-23 16:40:56

佛山环两江先行区兼具三大战略定位,其中之一便是打造“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

这一决策背后既有对历史文脉的传承,也有对区域发展新动能的洞察。

作为广东“百千万工程”改革创新实验的先锋,这里不仅承载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使命,也开启了“水经济+文旅”的价值重塑之路,打造集生态观光、文化研学、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现代水乡典范,让千年岭南文脉在碧波潋滟中焕发新生,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版图增添诗意栖居新坐标。

(一)

看定位溯源,环两江先行区,为何锚定“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

在当下经济发展态势中,文旅产业成为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助力。佛山长期倚重传统制造业,致使产业结构单一,如今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市场竞争压力剧增等难题。在此背景下,发展文旅产业、打造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对佛山意义非凡。

文旅产业具有强关联性,不仅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还能带动餐饮、住宿、交通、零售等多行业协同发展,助力产业多元化,让佛山经济迈向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同时,鲜明独特的文旅定位有助于重塑佛山城市形象。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与制造业大市,佛山在旅游形象方面缺乏影响力标签。

将环两江先行区定位为高品质岭南水乡旅游目的地,能够整合佛山丰富的水乡资源与岭南文化元素,打造独特文旅名片。

通过旅游活动与宣传,向国内外展示佛山的岭南水乡风情与深厚底蕴,改变外界对佛山单一工业城市的刻板印象,增强文化软实力与吸引力。

4月20日,环两江先行区·中国南庄首届骑行文化嘉年华在禅城区南庄镇罗格围成功举办,图为骑行者穿梭于沿江碧道。

随着旅游消费向深度体验游升级,佛山环两江先行区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成为文旅消费升级的理想承载地。

开发高品质水乡旅游项目,推出特色民宿、民俗活动、文化研学等多元产品,既能满足游客对品质旅游的需求,又能激发文旅消费活力,为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

看禀赋优势,环两江先行区,发展水乡旅游的竞争力何在?

佛山环两江区域水网纵横,西江、北江奔腾交汇,化作密如蛛网的河网穿城而过,水域面积达87.93平方公里,占全市25.34%,港口码头占全市58%。

大面积的水域为打造多元水上旅游项目提供基础,可开发如游船观光、水上运动赛事等业态,让游客充分领略水乡灵动之美,相较一些水乡城市,在水域规模和利用潜力上更胜一筹。

这里文旅资源高度集聚。西樵山被誉为“珠江文明的灯塔”,留存众多文明遗迹;桑园围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尽显古人水利智慧与田园之美;更有思贤滘等特色景观,构成魅力十足的文旅版图。

4月的西樵山,环山花海已是一片“童话世界”。

丰富且独特的文旅资源,为塑造高品质旅游目的地筑牢文化根基,能满足游客对历史文化探寻与体验的需求,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独特性与稀缺性。

相比佛山发达区域,环两江先行区所在的中部片区开发程度低,可塑性强。

这意味着在规划建设时,可充分汲取先进旅游开发理念,运用前沿技术与创新模式,打造现代化、高品质的旅游设施与服务体系。

同时,能以全新视角整合资源,构建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目的地,避免因过度开发带来的资源破坏与同质化问题,为游客呈现独一无二的岭南水乡旅游新体验。

(三)

看进阶之路,环两江先行区,怎样实现从资源集聚地到旅游目的地的跨越?

实际上,佛山已从多个维度谋篇布局,精准发力,全力推动这一转变。

在顶层设计上,佛山深谋远虑,通过强化市级统筹与规划引领,创新性地实施文旅融合发展工程,打造岭南水乡旅游新IP,建设“几字湾”文旅产业集聚区、西樵山文旅产业集聚区、甘竹滩文旅产业集聚区三大文旅产业集聚区,推动文旅体产业与千行百业相互赋能,全域全季建设大美佛山。

与此同时,佛山不断拓展区域协作,推进精品文旅“串珠成链成网”项目,精心打造“一圈五带”旅游精品线路。

具体来说,依托岛岸资源构建户外运动体验圈,同时打造沉浸式岭南水乡、寻味佛山特色美食、探幽寻趣特色乡村、城乡融合特色农业及彰显“佛山制造”底蕴的百年工业五大旅游带,全方位激活文旅产业新活力。

为了丰富环两江先行区旅游体验,佛山将引入并培育节日、演艺、赛事、流量、低空、夜间、游艇等新兴文旅业态,以产业思维和市场理念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沉浸感。

3月22日,50公里徒步三水线,市民尽享环两江壮美风光。

以水为媒、以文铸魂,环两江先行区的探索,正将岭南水乡的古老基因,巧妙融入现代城市的肌理之中。

未来,若能将环两江先行区成功建设成为“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融得进产业”的岭南水乡典范,那么这里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呈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盛景,成为国内外游客心之所向的旅游胜地。

文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卢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