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作为广东省 “百千万工程” 首批典型村,隔坑村下辖隔坑、上车岗、下车岗三个自然村,常住人口约 1.9 万人。如何以文明乡风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活力,是隔坑村在加速推进 “百千万工程” 进程中必须答好的 “必答题”。
隔坑村把“乡风文明提升行动”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以新风正气浸润乡村肌理,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让 “水岸人家 善治隔坑” 成为城乡融合最亮丽的精神底色。
在时代新风劲吹时,隔坑村竭力推进移风易俗墓园建设,让村民思想活起来、发展搞起来、风气正起来,一个鲜活的乡村振兴隔坑样板正在巍然竖起。
创办于2019年的东莞市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是横沥镇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位于隔坑村金龙路。2023年底,为全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水平、满足百姓学位需求,横沥镇委、镇政府计划在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旁边地块扩建校区。
“扩建校区周边土地大部分是隔坑村历史遗留下来的村民零散墓地,很大程度上掣肘了校区发展和周边配套建设。迁坟工作势在必行。”隔坑村党委书记吴进芬表示。然而,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加之坊间有“切莫迁坟,十迁九败”的说法。对于有思想疙瘩的村民群众,要让其同意迁坟,并非易事。
隔坑村“四力”并举,建公墓、迁祖坟、扬新风,推动移风易俗殡葬改革,让“归去”更文明。
规划先行,锚定目标精准发力。隔坑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因地制宜编制《东莞市横沥镇隔坑村典型村村庄建设规划》《隔坑村永安墓园建设规划》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成立专项工作组,书记担任墓园建设领导小组第一责任人,深入调研摸清底数,统筹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逐一落实迁移、安放和建设等细节问题。在抓好硬件规划的同时,隔坑村高度重视抓好群众思想教育等软件工作,以“党员包户”方式入户走访,耐心倾听村民诉求,为群众算好“生态发展账”,打开群众心结,赢得支持与配合。“我们开了不下20场村民座谈会,有时候一户要做五六次工作。”工作组成员回忆道。
党员先锋,以身作则用心用力。隔坑村以党员带头迁坟为突破口,组织全村130名党员干部主动“亮身份”,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树立厚养薄葬新观念,推进殡葬改革。“为确保公平公正,村里实行‘三公开’原则,即建设标准公开、安置方案公开、工作进度公开。”工作人员表示。与此同时,开展“移风易俗、文明乡风”主题党日活动,依托全村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展时代新风”主题活动,2024年以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超250场次,参与人数超1万人次,服务群众超2.5万人次,让和谐文明的新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仅用三个月时间,全村就完成了所有零散坟墓的迁移工作,这背后,是村干部累计走访群众300余人次,召开现场协调会20余场的辛勤付出。
搭建平台,多元参与群策群力。社会多元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隔坑村的一大特色。该村成立“共治协会”,以“常态化理事+动态化参与”模式,有效凝聚民心推进墓园建设。同时,依托“啡尝茶点”“花卉超市”项目,打造长者参与乡村治理平台,凝聚全村1070户3308人参与移风易俗墓园建设。放眼隔坑,村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精神世界越发充实丰盈、内生动力更加激发澎湃,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正日益融入并影响改变着乡村的发展和农民的生活。
以文化人,塑形铸魂激发活力。一个榜样,一面旗帜;一群好人,满城春风。隔坑村深耕“水岸人家 善治隔坑”文化沃土,发挥身边好人榜样作用,让徐祥龄、谭翠莲、黄柱深、韦祥、刘焕祺、刘浩林、刘成发等隔坑村先进人物事迹家喻户晓、润泽于心。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新春行大运、端午龙舟景、扒艇仔比赛、千人盆菜宴等隔坑村传统节庆活动,以“乡味”造品牌,以“乡愁”聚民心,以文化人,塑形铸魂,激发活力助推移风易俗墓园建设。
现场看到,新建的永安墓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配套设施完善。墓园规划充分尊重传统习俗,设有祭祀区、观赏区、等候区、停车场等功能分区。可喜的是,通过这次迁坟,厚养薄葬的新观念深入人心。村里趁势开展文明祭祀宣传活动,持续推动移风易俗新风尚。
“迁坟工作不仅解决了学校扩建用地问题,更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吴进芬深有感触,现在村民的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对村里工作更加支持了。通过这场殡葬改革,隔坑村成功腾出土地60余亩用于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培育了文明新风,实现了“破旧俗”与“立新风”的双赢。
接下来,隔坑村将扎实做好乡风文明这篇文章,推动乡风文明与基层治理、和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与“百千万工程”等工作相向而行、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为横沥镇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