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东莞文艺创作是新大众文艺的典型样本!中宣部文艺局组团到莞调研新大众文艺实践
东莞+ 2025-04-21 23:26:18

4月18日,新大众文艺座谈会在东莞市文联举行。来自中宣部文艺局调研组、广东省委宣传部代表、东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镇街代表、协会代表以及新大众文艺代表共同探讨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表示,中宣部高度关注新大众文艺现象,针对新大众文艺实践东莞实践专门组织调研组赴东莞深入调研,体现出对东莞新大众文艺群体的深切关怀,将有力推动东莞新大众文艺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特色显著,将设立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中心

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特征在于人民大众参与文学艺术生产传播的规模和深度比以往更鲜明,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东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林玉秀梳理并介绍了东莞近20年的文艺发展路径,认为东莞文艺创作总体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和大众化的显著特征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者聚集东莞,在这里工作、生活、感受、碰撞。根植于东莞广阔的创作土壤,不少“打工作家”从产业工人中走出,书写身边故事。从2001年开始,东莞提出文化新城发展战略,再到“文化名城”“品质文化之都”建设,以及近年来全力推进的“文化强市”建设,东莞从市级、镇街层面,包括市文联、各协会层面出台系列政策,激活各类文艺创作、扶持各类创作主体,通过办期刊、面向全国签约创作者等活动和机制,发掘、培育、壮大了一批文学、文艺创作者,为东莞文学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一些非专业的素人写作者也慢慢转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除了文学方面,东莞在摄影、音乐等方面也具有创作主体多元化、大众化的特征,尤其关注打工题材,这也与东莞特殊的产业结构直接相关。此外,东莞市文联自去年开启艺术职称评审工作,得到社会广泛响应,也体现了东莞文艺人才的庞大规模。

东莞市文联组联部主任、市作协主席胡磊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打工作家群在东莞强势崛起,形成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桥头文学模式”“长安文学现象”等引人注目的文学群落,在国内文坛引起高度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作协现已实现镇街全覆盖,发展出庞大的人才队伍,其中包括81名中作协成员,高级以上的职称有53位。

“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在文学题材上的具有天然优势,文学题材和城市叙事呈现多样化,出现了很多城乡叙事未能涉及的新事物和新现象。”胡磊认为,东莞文学一路繁华,满园春色,得益于多重因素,比如率先在全国打破户籍制度限制,帮助成绩突出的农民工创作者入户;东莞文学艺术院签约50多名打工作家在东莞扎根创作;形成市、镇、村各级立体扶持激励机制;创办刊物,阶段性集结出版作品汇编等。接下来,将争取在东莞设立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基地、推动“揭榜挂帅计划”等,助力东莞广大的作家和艺术家走向更高的视野和舞台。

点面开花,东莞新大众文艺发展厚积薄发

作为国内打工文学的重镇,东莞形成了在国内具有现象级传播影响力的写作群落,如广为关注的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长安文学现象”“桥头文学模式”等文学效应。

东莞市作家协会长安镇分会副主席洪湖浪表示,长安作协通过创办《长安文学》杂志,举办改稿会、论坛,邀请专家点评,提供交流与提升的平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创作者。

桥头镇文联主席、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高作峙介绍道,桥头镇政府每年投入资金,激励文学创作,通过创办东莞桥头诗歌散文创作、戏剧文学创作表演等多个文学创作基地,打造东莞荷花文学奖、桥头小小说创作等多项文学品牌活动,促进文学精品创作,推动“桥头文学模式”的长远发展,现已累计出版130多部图书。

广东作家协会会员、万江儿童文学创作基地负责人郑子龙结合自己的创作进行分享,万江儿童文学创作十分活跃,通过基地孵化、改稿交流、儿童文学大赛等举措,推动儿童文学发展。今年三月,东莞首个素人写作创作研究基地在万江揭牌成立。未来,基地还将推出系列讲座,助力新大众文艺发展。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理事、东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张村城,中国诗歌学会朗诵与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朗诵协会常务副会长、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帅志刚,长安文学现象代表作家塞壬,动画导演、编剧王虹虹,农民工摄影家代表占有兵等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与对新大众文艺的思考,与调研组一行进行了交流讨论。

东莞市委党校、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袁敦卫认为,新大众文艺的“新”体现在科技传播、创作方式、审美与评价层面。“目前我们对新大众文艺、对素人写作的关注,需要思考的是,到底要实现怎样的目标?”袁敦卫认为,文化文艺的创新创造要靠积累,在起步阶段或许需要扶持,但最终还是要与受众对接,获得市场认可、社会认可,实现自我生产和延续。

典型样本,为大众文艺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座谈会举行的前一天,调研组一行实地调研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详细了解“作家村”建设和发展情况,调研东莞新大众文艺与素人写作情况,并与作家村民代表、素人写作代表深入交流。

广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刘涛结合实地调研与座谈交流,分享了对东莞新大众文艺的看法。他表示,除了文学,新大众文艺在东莞还以朗诵、摄影、动漫等非常多样的形式呈现,建议结合群众文化发展,对东莞整个新大众文艺的发展情况做梳理,提取经验、理论、做法,着眼未来,为未来新大众文艺的研究提供生动的实践经验。刘涛还从专业人员向基层指导、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新大众文艺与新科技融合促进等方面提出了见解。

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刘涛认为,东莞文艺创作是新大众文艺的自然现象、典型样本,也为新大众文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从土壤上来看,东莞特殊的产业结构是创作的基础;从创作者的构成上来看,东莞的创作者大多是来自产业工人;从创作观念上来看,大多数创作者秉持着深入生活的创作观念,如塞壬深入车间创作的《无尘车间》、丁燕的《工厂三部曲》……刘涛还从创作主题、创作形态、发表平台等多方面提炼了东莞新大众文艺的特征,并肯定了东莞文学创作的多层级共同托举。

座谈会最后,张彤飚作总结发言。他表示,通过交流探讨,对新大众文艺在东莞的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新大众文艺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需求,希望各位文艺工作者,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深入生活,创造出更多贴近群众,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文字:沈汉炎 图片:赵浛锐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