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刘彦湖:走出去,请进来,重青年!我对东莞文艺的未来充满期待
东莞+ 2025-04-21 23:25:25

在书法的辽阔世界里,“晋唐双峰”,引人入胜。4月19日,知名书法家、教育家刘彦湖做客东莞文联“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以3月6日到4月24日“赓续与回响——当代帖学十四人作品展”在岭南美术馆开展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名为《帖学中晋法与唐法》的主题讲座,与东莞书法艺术家和爱好者分享晋唐帖学的发展历史和学术价值,以及‌临摹方法、创作转化路径等研究创作成果。

作为本次展览的主要参展艺术家和主讲嘉宾,刘彦湖于1960年出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院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书法创作、研究、教育等方面均有长足的涉猎和丰富成果,在业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讲座中,他不仅深入探讨晋唐书法的风格特征,分享临摹的方法论,以及创作的转化路径,更是对帖学历史与未来做了一次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希望以此帮助东莞书法界的爱好者们把握传统书法的精髓。

本次活动为“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之一,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东莞市书法家协会、莞城美术馆、东莞美术馆联盟、东莞博物馆联盟协办。“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文化品牌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先后邀请了近30位国内各领域文艺名家来莞交流互动,并以主讲话题前沿、内容深入丰富广受观众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理清晋唐法帖演变逻辑,明晰中国书艺独特之处

说到晋唐时期,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书法作品,其中的精髓在历史长河中流传。学习其发展与变迁,不仅仅是对书法技法的掌握,更是对一种文化的深刻理解。讲座中,刘彦湖给大家带来专业的指导,帮助每位书法爱好者在临摹与创作过程中找到自己的风格。

他认为,中国书法的独特之处在于“行其哀乐,达其性情”,一笔一划都有其独特的“行”和“势”,每一件作品都传达着不可磨灭的思想。其中,晋朝时期,经过两汉四百多年的书写实践的积累,以及纸张的发明和改进,字符体系基本完成,书写空间得到突破,书写更加自在饱满,以至于表情达意更加明显,留下了大量的书信手札等。这些作品兼具技法精妙与文化内涵,是理解传统书法精髓的关键‌,因此奠定了帖学根基。

其中,晋代法帖以“古法继承”为核心,强调自然书写中的意态流露,线条如温婉女子般柔美灵动,是动态与静态的审美融合的典范。它的“形”与“势”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动态生命力:“形”为凝固的笔墨痕迹,“势”则蕴含内在动力与自然意象(如阳舒阴惨、花笑鸟唱),二者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张力。

而作为“双峰”之一的唐代法帖则与晋代形成鲜明对比,注重严谨结构与磅礴气势的体系化建构,形成“法度森严”的审美范式,书风如英伟男子般刚健雄浑。唐代通过系统化整理古法(如《淳化阁帖》),将书写提升为可传承的技法体系,实现“技近乎道”的艺术升华。其笔法的演变自有其内在逻辑,其中,唐代书法继承隶书笔法,以“势险绝短”为特征,强调笔触的垂直运动与动能转化。例如,通过“奋笔”技法实现短促有力的势能,区别于晋代篆书笔法的水平运动与“力合气长”。

刘彦湖表示,晋代至唐代的书法发展,体现了从“自然生发”到“人为规范”的转变,二者共同构成帖学体系的完整。特别是唐代雕版印刷的出现,经师对儒释道经典的拓印和印刷,对书法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楷书的构建,以及书写笔法的完备,便是其中的缩影。

分享临摹和创作路径,强调书写要“面向未来”

就晋唐法帖的临摹与创作的经验和方法上,刘彦湖也做了言简意赅的分享。他认为,研习晋代法帖不仅关乎技法传承,更需透过书法形态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演进逻辑,如汉字形构的完善与文人精神的表达。因此,强调在晋代法帖的临摹上,不仅通过对比晋代墨迹残纸与刻帖(如《淳化阁帖》),还原刻帖中缺失的笔墨神韵,避免因刻工失真导致的技法钝滞,更要以系统性分析晋唐笔法特征为基础,结合个人审美取向进行临摹,而非机械复制。至于创作转化上,则进一步提倡将晋代法帖的笔意融入现代艺术语言,例如通过解构传统章法或跨界尝试,实现传统帖学的“创造性转化”。

至于唐代法帖,他认为,唐代法帖不仅是技法范本,更是“安顿心灵的精神空间建构”。其法度中蕴含的秩序理想,与中国人宇宙观相契合,成为今人理解传统文化深层逻辑的桥梁。在‌临摹与创作上,他建议通过分析唐代法帖的“势险绝短”笔法,结合现代艺术语言进行转化。例如,将唐代楷书的严谨结构融入抽象构成,探索传统法度的当代生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代书法的研习和创作上,刘彦湖十分重视“来源”,强调书写者“认知”的重要性。他在讲座上强调对“自然书写”的辩证思考,反对机械模仿自然书写。主张“技法优先”,重视“艺术哲学”:初学阶段需刻意锤炼技法,待熟练后方能“藏巧于拙”,实现“道法自然”的升华。即以传统为根脉,以现代为枝叶,通过跨文化对话与形式创新,推动书法从“写字”向“艺术哲学”的跃升。

“对于书写者而言,传统的认知贯穿一生。我们一代人要做一代人的事情,所有的努力都是要面向未来的。我们只有将传统的认知理清了,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刘彦湖表示,书写者如果没有训练的眼光,只是如“网红书法家”一样生硬模仿和炫技,却缺乏千百次的锤炼与创造性转化,是很难形成自己的一套逻辑体系解读和书符体系表达,就很难形成富有穿透性、超越时代、高端起来的作品。

 

延伸阅读

对话丨刘彦湖:我对东莞文艺的未来充满期待

东莞日报:从刘洪镇、陈东旭老师那里了解到,这已经不是您第一次来莞,能否谈谈您对东莞这座城市及其城市文化建设的了解?

刘彦湖:早在2004年在广东美术馆做展览的时候,我就受东莞的书法朋友邀请来过这里,近些年与刘洪镇等东莞书法家经常沟通,这次更是有幸来莞参展和讲座。东莞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里生态环境特别好,非常宜居。20多年来,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非常好,这对东莞乃至国家都非常重要。东莞在城市文化建设上的投入和成效也非常明显,促使城市文化不断繁荣起来,特别是文化强市建设以来,城市经济文化的进步,让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也得到了十足的强化。

东莞日报:东莞近几年不断加大文化建设,文化强市建设效果明显。您对东莞城市文化建设有什么建议?

刘彦湖:我的很多在莞书法家朋友其实大多不是本地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中很多人甚至都不是科班出身,而是通过自己的奋斗走到了今天。他们都有一个很好的特点,就是首先有一个求学的愿望,然后也有一种走出去的勇气,比如到北京等地的学府和专业机构学习,跟全国各地的名家接触,不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巧,更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眼界,而眼界和认知对艺术家成长是非常重要的。我很看好他们,他们的这种经历和精神让他们自己不断成长,不再局限在一个地方。因为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还不断邀请或促使相关文艺单位邀请全国名家来莞交流,促进本土人才的成长和更新。

也就是说,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上说明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重要性。只有两条腿同时走路,才能不断提升东莞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的眼界和技能,不断产生新的认知和新的观念,获得新的成效,从而推动东莞书法艺术事业和城市文化发展繁荣。东莞文化强市建设同样也需要不断“走出去”和“请进来”,强化对外交流学习,要多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和平台,重视文艺工作者视野的提升。

东莞日报:当前,东莞在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的经验和成果颇受各界关注,您对这方面是否有了解,能否谈谈您的看法?

刘彦湖:大多数时候,我可能更多地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上,对“新大众文艺”的了解不多。从我个人的理解上,“新大众文艺”的推广有助于文艺普及和文艺创作的提升,让我们的生活和艺术打通开来。其实,我们这么多年的经济发展和文艺上的努力,都是在打通生活跟艺术的边界。即将生活变成艺术,或者是把艺术变成生活。因为人活在世上,都需要有一定的精神的寄托,尤其在温饱解决之后。“新大众文艺”的提出和推行,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一个必然结果。比如,东莞从打工文学到现在的素人写作,其实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推动“新大众文艺”发展,其实大家已经在努力在这样做。

东莞日报:文艺发展离不开青年,近年来东莞文联等相关文化单位都非常关注青年文艺人才的“引育留”,比如去年开始推出的“东莞文艺新实力”品牌活动就产生关注,社会反响良好。

刘彦湖:东莞现在的文艺发展状态比我们理解的过去要好很多。就是说,只要不保守,能多给年轻人机会,多鼓励他们,给他们希望和平台,东莞文艺发展繁荣是必然的结果。这不仅对其他城市和其他文艺领域,对国家同样是这样的。因为很多富有创造性的东西是从年轻人开始发展起来的,他们更需要被看见、被关注和被肯定,才能会更努力显示才华,展现自信和激情。我们不要保守,不要排资论辈,更不要去压制年轻人,不然城市的文艺人才会变得青黄不接,文化事业发展驱动力不足。特别是东莞,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年轻人多,学习也快,只有让他们早接触,才能更早地走进艺术世界,也能更早地“走出去”。东莞的相关机构和领导重视年轻人,也积极给他们提供机会和平台,这是很有远见的,我对东莞文艺的未来是充满期待的。

文字:沈汉炎 图片:赵浛锐 视频:赵浛锐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