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江【79】|黄县媚:13年美育之路,让剪纸技艺扎根黄江
写意黄江 2025-04-21 09:50:57
图片
编者按
百姓生活,民生热点。当前,黄江正在以“工业立镇、文化强镇”为追求,加快推进“深莞高度融合样本”建设,持续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无数鲜活的人物故事,他们持续为黄江高质量发展注入平凡力量。由黄江镇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在黄江》栏目,把镜头聚焦“生活在黄江,工作在黄江,家住在黄江”的一个个普通市民,讲述他们的奋斗历程与苦辣酸甜。

本期《在黄江》,让我们一起走近黄江镇长龙小学老师黄县媚。

 

在黄江镇长龙小学的剪纸课堂上,一幅生动的《骑乐黄江》剪纸作品跃然眼前:黄牛埔森林公园的苍翠山峦与彩虹桥的流畅线条交相辉映,脚踏小轮车的竞技少年与舞动麒麟的民俗表演者同框共舞,传统剪纸技法与现代黄江风貌碰撞出独特火花。这幅作品的创作者,正是深耕美术教育13年、将非遗剪纸与本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的黄县媚老师。

 

 

2013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的黄县媚,正式成为黄江镇长龙小学的一名美术教师。任教期间,她敏锐捕捉到客家村落的文化根脉——麒麟舞的灵动神韵与剪纸艺术的镂空之美天然契合。如今,作为学校美术学科与剪纸课程负责人,她将黄江地标与民俗文化化作剪纸语言:黄牛埔美术馆的艺术气息、刻有“腾飞黄江”的镇标石、森林公园的骑行文化,皆成为学生剪刀下的创作素材。  

 

 

近期创作的《骑乐黄江》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体现。画面中,阳刻技法勾勒的彩虹桥线线相连,阴刻呈现的小轮车手轮廓刚劲,虚实相生的构图既保留传统剪纸的质朴,又注入现代审美意趣。“我想用剪纸记录黄江的文化建设成果,让地标建筑‘活’起来。”黄县媚轻抚作品说道。这幅融合体育赛事、生态旅游与非遗民俗的作品,恰是黄江镇“文化强镇”战略的生动注脚。  

 

 

在长龙小学,剪纸不仅是美术课——低年级学生为麒麟图案填色启蒙,中年级挑战对称剪纸训练空间思维,高年级学生则能独立创作故事性剪纸作品。黄县媚以课题引领创新教学模式:邀请麒麟队进校园展演,组织学生采风客家古村,带领他们用剪纸复刻《麟吐玉书》典故,更将课堂延伸到黄牛埔美术馆,让学生作品与专业艺术展览对话。她展示六年级学生殷嘉怡的《传承人》作品说道:“尽管刀法尚显稚嫩,但画面中老艺人传授麒麟舞的场景充满温度,孩子们在剪刻中理解文化传承的分量。”通过馆校合作,这些充满童真的剪纸已多次走进市级展览,让市民看见传统文化在校园的蓬勃生长。  

 

 

在相关部门与校方的支持下,长龙小学建成专用剪纸工作坊与展览室,开发出系统的校本课程。黄县媚推动的“麒麟+”剪纸项目形成特色育人体系,通过跨学科融合让语文课上为剪纸作品编故事,数学课分析对称图案的几何之美;校园走廊变身剪纸艺术长廊,节气民俗、黄江地标皆成创作主题;每年举办“非遗进校园”活动,组织亲子剪纸工作坊,让传统文化走进家庭。

 

 

目前,黄县媚正筹备两项新计划:指导学生创作《舞麒麟长卷》,用连续剪纸画面讲述麒麟觅食、采青的完整民俗故事;个人则将延续《骑乐黄江》系列,构思《书香黄江》《科技黄江》等主题作品。她呼吁社会各界支持传统艺术传承,希望博物馆开设儿童剪纸体验区,期待更多家长带孩子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让非遗传承通过教育、家庭、社会共同编织的保护网延续生机。

 

 

十三载春秋,黄县媚以剪刀为犁,在红纸上耕耘出一方文化传承的沃土。当学生的剪纸作品飞出校园、当传统麒麟图腾焕发新生,这位美术教师正用匠心剪出非遗传承的希望之路,让黄江文化在纸韵刀锋间生生不息。

 

采写编辑|姚萌茵

摄影摄像|王素涵 潘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