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缝中的种子相信天空,才能顶开千斤重压,让嫩芽触摸阳光;深海的珍珠贝相信疼痛的意义,才能把沙砾酿成光华。信心是心灵的锚点,让生命在惊涛骇浪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贝多芬失聪后扼住命运咽喉,在寂静中谱写出《第九交响曲》的壮阔;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用“写作是为了活下去”的信念,在轮椅上叩问出生命的哲思。他们如寒夜里的烛火,用信念的微光撕破黑暗——就像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即便身处洞窟,也能让衣袂扬起超越时空的向往。
游泳运动员菲尔普斯曾被教练断言“关节结构不适合游泳”,却凭借“每天比别人多练两小时”的执拗,拿下23枚奥运金牌。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印证:期待会改变现实。正如贫瘠土地上的胡杨,用三千年“生而不死”的倔强,把根系扎进地下十米汲取水分——信心是生命对自我的最高期许,是唤醒潜能的魔法口。
支教老师支月英在大山深处扎根38年,用“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让2000多名孩子走出深山。她粗糙的手掌拂过课本时,传递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山外有天地”的信心。这种力量如同投进湖面的石子:父母对孩子说“你可以”,能让怯懦者第一次勇敢举手;朋友那句“我信你”,能让失意者重整旗鼓再出发。
真正的信心从不排斥恐惧,而是像探险家刘雨田徒步罗布泊时那样:明知前路艰险,仍把“试试看”踩在脚下。它让屠呦呦在190次失败后坚持实验,让塞罕坝人在荒漠中用三代人种下百万亩林海。信心不是无视困难,而是相信“我的力量比困难更大”,是用行动把“不可能”写成“不,可能”。
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信心是最可靠的向导。那些被嘲笑“异想天开”的时刻,那些孤灯下坚持的日夜,都是信心在默默生长。就像深海中的珍珠,必经泥沙的磨砺才绽放光华;就像破茧的蝴蝶,要在黑暗中积蓄力量才能拥抱天空。当我们不再怀疑“我能否做到”,而是坚信“我值得尝试”,信心便会化作长风,推着生命的扁舟,从迷雾重重的港湾,驶向辽阔无垠的海洋。
作者:东莞市光明小学 五年级 12班 陆榆;指导老师:张雅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