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文采|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 柳盛程《说“福”》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4-20 15:56:55

泱泱华夏,赫赫文明。在邈远的中国历史长河之中,有一种文字犹如璀璨的明珠般熠熠生辉,那便是“福”。“福”字源远流长,含义幽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令人喜欢的汉字之一。“福”字之美妙不可言,美在外表与内在,美在字形与寓意。

“福”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汉字之一,是华夏历史的见证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屋舍中醒目的地方贴“福”字,这一习俗的流传最迟始于宋代,而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推动下,盛行于明代。由字形看,上部的“畐”表示盛满的容器,下部的“畾”表示祭祀用的礼器,寓意着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将“礻”和“畐”加起来就成了“福”字。可以说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古人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和得到神灵保佑的愿望。后世则以“贴福”“祈福”来表达对平安、幸福的渴望,祈求生活顺利安康。

关于“福”的含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展、延伸的。福,从示部。从示部的汉字,多与祭祀、神明、祈祷、 企盼有关。“福”在甲骨文中是“两手捧酒浇于祭台之上”的会意字,是古代祭祀用的形象写照。由此可见,“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后来,“福”又成为特指祭祀用的酒肉。渐渐地,随着社会变迁,“福”的含义得到进一步扩大与延伸,《尚书》中提到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也就是说,福包括长寿、富有、康宁、好德和善终。总而言之,不管是《尚书》 对福的诠释,还是今人对福的理解,福一直是中国人千年来孜孜追求、时时向往的境界。

和“福”有关的习俗庆祝形式多样。有的依然盛行,有的业已湮灭,有的则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风俗。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这里的春牌儿就是在纸上写福字。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福”的向往和追求。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追求,许多地方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借“福字倒了”的谐音表达“福气到了”的寓意。

福文化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刚说的,将“福”字倒贴,表示福气已到,幸福已到的寓意。春节期间走在大街小巷,几乎随处都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福字,就连给孩子压岁钱的红包上也都印上了各式各样的福字。由于中国人对福字的偏爱,福字成为了一种书法形式,并走向了艺术化——后人编集的《百福图》《千福图》集中展示了“福”字的各种变形,是福字艺术的集大成。有的福字左右角画有两只蝙蝠,寓意“遍地有福”;有的福字用鹿头、寿星头或桃子等吉祥纹饰组成,寓含人们对福禄寿的期待和追求。

福,华夏文明的祥瑞,是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文字充斥愿景的文字,是华夏历史的见证者。新年将至,让“福”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扬光大,为新年献上最好的符号:福。

作者:东莞市东方明珠学校 高一 3班 柳盛程;指导老师:曹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