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碰撞非遗文化,东莞七中这场活动探索美育未来
东莞+ 2025-04-18 16:50:12

近日,由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中美术学科、广东省基础教育高中美术教研基地(东莞)主办的“东莞市高中美术品质课堂精研骨干教师研训活动(第12期)暨东莞市王柴慧名师工作室‘慧讲’微讲座第12期”“东莞市初中美术美师美课教研活动(第6期)暨东莞市李玥秋名师工作室集中研修活动”在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举行。

本次活动通过同课异构课例展示、专家沙龙研讨等形式,探索AI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全市美术教师搭建了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平台,吸引了众多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绘美育新图景。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研员钟国荣、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周殿宝、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张漫,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小学美术教研员詹逸然以及东莞市美术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中坚力量参加会议,形成跨学段、跨领域的专业研讨矩阵,为探索人工智能与非遗文化融合路径、构建智慧美育新生态贡献智慧力量。

校长徐志华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教师表示热烈欢迎,并强调:“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既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激发青少年创造力与审美力的沃土。”他介绍,七中始终以“乐学”理念为引领,深耕美育实践,此次活动的举办既是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激励。  

活动中,黄玉英老师以企石上洞古村“活化”为项目任务,引导学生探讨城市发展与古建保护的平衡。学生通过分析“东莞记忆”改造案例,提炼古城更新策略,并分组完成“古村功能分区规划”“草龙文化研学路线设计”“草龙IP形象创作”的实践任务,结合AI工具为古村振兴建言献策。课堂融合文化思辨与技术应用,展现了美育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结。 

来自北京的张漫老师以“传统建筑的价值与当代人居的和谐”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守护文化根脉?”学生从自身需求出发,用关键词描绘理想中的校园休憩空间,并借助AI设计“校园休息亭”。课堂聚焦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共鸣,激发学生对“诗意栖居”的深层思考。

研讨环节创新采用“老师请提问”形式,教师们通过卡片写下关于“AI+美术教学”的困惑,专家们现场答疑。围绕“非遗数字化传承”“AI辅助课堂教学”“技术伦理与人文平衡”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前沿思路与实践策略。

学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活动既是教学智慧的碰撞,更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探索。相信在人工智能与美育融合的新赛道上,东莞美术教育将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文字:刘瀚擎 图片:学校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