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变“节水”?东莞这项技术获国家专利,节水率达85%
东莞+ 2025-04-17 22:20:43

“以前排泥水处理不仅耗水量大,还容易引发水质问题,现在可好了,新技术让排泥水处理变得高效又环保!”东莞水务集团供水公司技术部机械技术主管张纳新兴奋地说道。近日,东莞水务集团供水公司自主研发的减量与智能化排泥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并成功投入应用,节水率高达85%,开启了排泥水处理的新时代。4月17日,记者走进率先应用该技术的东城水厂,一探这项新技术的神奇之处。

供水公司自主研发的减量与智能化排泥技术率先在东城水厂投用,图为排泥车减量化改造后的平流沉淀池

技术创新:从传统排泥到智能升级

在供水厂,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泥水”。这些泥水是供水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主要来源于水处理过程中的沉淀和过滤环节。过去,这些泥水的处理方式相对“简单粗暴”,一般采用调节、浓缩、脱水及泥饼外运四道工序,需要新建调节池、浓缩池、脱水机房等设施。这种工艺存在诸多问题:排水量大,含固率低,占地面积大,处理成本高,严重制约了供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位于市第四水厂的传统排泥水处理工艺设施:集水池、调节池、高效污泥浓缩(反应)池、污泥储存池、污泥车水车间,占地面积达1400平方米

为解决这一难题,东莞水务集团供水公司的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创新研发了“一种覆盖池底污泥收集、集中至吸口排泥的装置”与“一种实时智能排放高含固率污泥的系统”,两项技术均获国家专利认证。该专利技术以“底部刮板浓缩+多通道吸泥+气动控制阀”为核心,利用污泥浓度仪精准控制排泥时机和周期,实现了排泥的减量化、自动化与智能化,大幅提升了排泥水的含固率。

该专利技术以“底部刮板浓缩+多通道吸泥+气动控制阀”为核心

“听起来虽然有些专业,但其实原理并不复杂。”张纳新解释道,“这项新技术,就像是供水厂里的‘智能吸尘器’,它不仅能够高效地处理泥水,还能大大减少排水量和占地面积。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智能的‘清洁工’,能够精准地把污泥收集起来,然后通过多条通道高效地排出,最后通过一个智能阀门控制排泥的时机和量。”

实践成果:东城水厂的“绿色”蜕变

今年2月,东城水厂率先完成了这项新技术的改造,改造后的效果令人惊叹。

“在节能降耗方面,节水率达到了惊人的85%。”张纳新向记者介绍道,“过去,排泥车每天的排放量高达1200立方米,而现在只需要排放200立方米。排泥周期也从原来的24小时延长到了48小时,这意味着设备的运行频率大幅降低,不仅节省了能源,还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更重要的是,排泥水的含固率从原来的0.3%-0.5%提升到了2%-5%,这相当于把原本稀薄的泥水浓缩成了‘精华’,大大提高了后续处理的效率。”

改造后的排泥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减少了80%

在节约用地和投资方面,新技术也带来了显著的效益。“由于排泥水的浓度提高了,不再需要新建收集池和浓缩池。”张纳新说道,“与传统的处理方式相比,占地面积减少了80%,工程投资减少了50%。这就好比本来需要占用一个大操场来处理泥水,现在只需要一个小房间就能搞定,不仅节省了宝贵的土地资源,还大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压滤机压榨后排出的水不再需要进行回用

在水质保障方面,新技术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传统排泥水处理系统中上清液回用容易引发锰、色度、臭味等水质安全性问题。”张纳新向记者介绍道,“而改造后的排泥水量大大减少,不再需要进行回用,从而避免了这些潜在的水质风险,进一步保障了供水的安全性。”

工作人员在处理完成脱水后污泥

可以说,此次技术改造是供水排泥水处理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新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东城水厂带来了显著的效益:节水率高达85%,排泥量大幅减少,设备运行频率降低,使用寿命延长,同时占地面积和建设成本大幅削减……接下来,该技术将在全市各水厂逐步推广,有望为更多供水企业带来类似效益,助力东莞供水行业实现绿色、高效发展。

文字:刘敏珍 图片:张伊琳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