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各高校研究生招生均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对于今年报考了东莞理工学院的学生们来说,有一个好消息值得期待。据学校透露,今年9月,东莞理工学院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国际合作创新区(下称:国际合作创新区)将正式投用。今年新考入学校的研究生将成为首批入住该区的学生。
国际合作创新区目前建设进展如何?承载了哪些功能?对于学校发展有何战略意义?近日,记者来到项目现场,实地探访。
项目进入收尾阶段,9月投入使用

国际合作创新区位于松山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玉兰路、红棉路交会处,东莞理工学院松山湖校区和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之间,用地面积137273.00平方米。走进项目现场,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室内精装修和相关设备设施的安装和调试。整个新区由4栋科研实验楼、2栋公寓楼、3个多功能会议厅组成。
从项目谋划到正式动工,到如今即将投入使用,东莞理工学院得到了省、市的大力支持。201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部署,把东莞理工学院确定为首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单位,学校在那时便提出了“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的总体设想。2022年4月,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正式步入建设阶段;2023年9月,国际合作创新区项目全面封顶。时间来到2025年4月,该项目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预计将在9月投用,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据介绍,国际合作创新区包括科教融合示范区、新工科教育引领区、国际高端人才培育区、城市功能配套区等4个功能区,由东莞理工学院与松山湖管委会分工合作、共同开发。站在新区的中央绿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富有独特文化个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地标性建筑——智慧之窗。漫步其中,可以亲身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和不同区域之间的融合感。很好地体现了当初的设计理念。
创新区的设计充分利用项目的自然环境,打造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及科技推动的校园;主要设施融合现有景观,为科学家和研究员提供健康、灵活和有活力的环境。项目灵感启发自创造一个“创智泉园”:智慧泉源、创新种子、生长之茎、科研之脉、创新硕果,在创新区中心勾划出中庭,汇聚人流,促进社交和知识交流。
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入驻,成学校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学校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学校对新区给予很高的厚望。东莞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介绍,国际合作创新区聚焦新材料、信息、生命、智能制造等领域,启用后,包括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东莞理工学院全职教授黄焕忠领衔的生物质碳能循环研究团队等在内的多个院士团队和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将会入驻这里。

马宏伟表示,建成后,国际合作创新区将在高水平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高能级应用创新研究、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应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合作创新区是学校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核心引擎,也是学校更好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全面参与和服务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重大平台,支撑引领东莞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基地。
新区的建成,不仅仅让学校在物理空间上有了新的拓展,更是学校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目标定位的体现和价值追求的成果。

作为东莞市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一直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2021年8月,学校升格为广东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现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广东省重点学科6个、省教育厅“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4个,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计算机科学和农业科学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据美国斯坦福大学和Elsevier(爱思唯尔数据库)发布的最新《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该校有36名学者入选。其中34位教师入选年度影响力榜单,12位教师入选生涯影响力榜单。
随着新区的落成,学校在“申博”“更大”的战略目标征途上,有了更加强劲的新动力。据介绍,按照学校规划,力争2026年申博成功,在这之后的1至2年内实现更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