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说东城
东莞+-东城视窗 2025-04-16 10:50:14

在东城,116株百年古树以静默之姿,书写着一部流动的城市史诗。它们或立于阡陌巷口,或守望江河之畔,用盘虬的根系串联古今,以婆娑的绿荫滋养烟火,让年轮里深藏的故事成为城市生长的注脚。

这些跨越世纪的绿色长者,每一株都是活态的地方志。主山社区的槌子树,以220圈年轮镌刻着家族迁徙的密码;火炼树社区的苦楝遗脉,在紫花摇曳中诉说红色热土的时代更迭;东江岸畔的800年木棉,用如炬红焰照亮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都会的沧桑巨变……它们见证过战火纷飞、聚散离合,也亲历着街巷翻新、新城崛起,将宗族记忆、革命精神、生态智慧凝成树脂,注入城市血脉。

■古榕树下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东城供图

守护这116位“百岁长者”,不仅是留存草木,更是传承一座城的精神基因。它们以苍劲枝干作笔,正与新时代共写绿色传奇——这是东城留给未来的生态请柬,更是繁华都市为历史预留的呼吸缝隙。

樟村木棉古树:

800年江畔守望者

东城樟村东江大道旁的古木棉树树龄达813年,是东莞现存最古老的木棉之一,其树干苍劲挺拔,根系深扎东江之畔,春时满树红花似火,秋日蒴果垂枝如铃,四季皆成风景。

■樟村木棉古树与车流、高楼共存的画面,印证了东莞“留住一棵树,传承一座城”的生态智慧 东城供图

据载,明万历年间某夜,古木棉树冠突现华光,枝干通透如琉璃,数里外可见璀璨光晕,乡民视为祥瑞,将其列为“樟村八景”之首,得名“章山火树”,成为地方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0年修建东江大道时,市政规划特为古树调整道路走向,以环岛形式将其保留于路中央,形成“路绕树、树融路”的独特景观,彰显东莞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如今,古树配备专业监测系统,定期实施病虫害防治与营养复壮工程,并围绕其打造观景平台与文化展牌,将历史传说与现代科普结合,延续“火树”文化记忆。

这棵古木棉历经宋、元、明、清至当代,亲历了东江岸线从农耕村落向现代都市的蜕变,承载着樟村“依水而兴”的集体乡愁,被誉为“东莞城市编年史的活体书页”。

每年3月,红花盛放,古树如擎天火炬点亮江岸,吸引摄影爱好者、汉服打卡者纷至沓来,树下自发形成“春日花市”“木棉诗会”等文化活动,成为市民与自然对话的公共空间。

古树与车流、高楼共存的画面,被网友称为“东莞版树与路的浪漫”,其保护案例入选广东省古树名木典范,印证“留住一棵树,传承一座城”的生态智慧。

主山“槌子树”:

200多年的“家族见证官”

来自主山社区的“槌子树”——锥树,学名中华锥。东城主山社区这棵中华锥于清朝年间从土地自然生长而出,它在当地名其为“槌子树”,树龄有220年了,树高13米,树干周长达3米,枝叶长得非常茂密,根部粗壮。

■位于主山社区槌子山古树公园内的“槌子树” 东城供图

关于这棵锥树,有个故事:相传宋朝年间,一场瘟疫夺走了当地众多人的生命;由南雄辗转迁徙到此的黄姓祖先也失去了年轻的儿子,其孙子也生命垂危;后来,在槌(追)子树果实的救助下,成功救回了黄姓祖先的孙子,遂将该村命名为“槌子山村”。自此,黄姓家族在这里世代绵延、人丁兴旺,顺理成章成为主山村的“主人”。

明朝年间,这里更名为“主山村”。据传,槌子树具有灵性,在主山村自然生长并只会生存一棵。这棵槌子树是当时见证黄姓家族兴起的那棵树死后接力式萌芽生长出来的,如同寓意着家族世代相传、绵延不绝,备受当地人的尊敬。

2003年,主山社区依托周边集中的古树资源,修建以“锥树”命名的生态主题公园——槌子山古树公园,园内共有古树6株,其中包括这棵锥树。这也是主山辖区唯一的一棵锥树,为三级古树。

近年来,主山社区大力推进“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建设,通过对槌子山古树公园进行绿化美化提升,现在,这里热闹多了。每天来这里跳舞、遛娃、打球、乘凉唠嗑、晨运打拳耍太极的市民越来越多,和和美美、络绎不绝,“槌子树”也一路见证了主山社区的发展。

火炼树火楝树:

一树见证岁月新,一城蝶变展新颜

在东城火炼树社区,这里有一群特别的“居民”——火楝树,与火炼树社区名同音,仿佛是大自然与这片土地的奇妙缘分,火楝家族在这里扎根了150多年,开着淡紫色的小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见证了火炼树从城中村到东莞城市更新“头雁工程”的华丽蜕变。

■东城火炼树社区的火楝树 东城供图

火楝树,名字独特的社区见证者。火炼树,一个充满故事的名字。清同治九年(1870年),火炼树立村,至今已有150多年之久。关于村名的来历,有四种说法,其中传说与火楝树息息相关。当时,村庄周围长满苦楝树,其中一棵高大的楝树下有一块刻着“苦楝白公”的大石头,村民当作土地菩萨朝拜,故名“苦楝树”。抗日战争时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政治委员尹林平等领导在当地开展抗日斗争,认为搞革命就要为群众解决疾苦,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要将“苦”字改为“火”字,故将村名改为“火炼树”。

目前,火炼树社区共有4棵火楝树,这些火楝树就像忠诚的守望者,陪伴着火炼树社区走过漫长岁月。其中两棵在金晖苑,一棵在旧居委会旁,还有一棵被移栽到了城市会客厅,成为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作为东莞市城中村改造示范项目及城市更新“头雁工程”,东城积极推进火炼树城中村改造项目。项目通过更新改造,打造拥有住宅、商业中心、幼儿园、学校、绿地、写字楼、消防站等配套功能的新型综合体。目前,项目一期已全面动工,学校(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办学)、消防站、回迁房、公园等配套设施也在加速推进,一个全新的现代化标杆社区即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走进如今的火炼树,城市会客厅格外引人注目——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闪亮的高楼、干净蜿蜒的柏油马路、绿油油的大草坪,移栽到这里的火楝树,仿佛也在为这里的新貌欢呼。

在城市会客厅旁,还有充满活力的儿童公园,为社区增添了许多生机。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公共设施完善的新型社区,火炼树社区的居民生活将更加丰富多彩。

光明古榕树:

见证社区烟火气与变迁

在光明社区居委会旁,一棵高17米的古榕树擎天而立,420圈年轮里沉淀着岭南大地的岁月密码。这棵被列入二级古树的绿色活化石,根系如蟠龙深扎沃土,冠盖若青云遮蔽天日。它自明朝万历年间便在此守望,见证了光明社区的沧桑巨变。

■主山古榕树 东城供图

古榕浓荫下,交织着市井百态与艺术人生。晨光熹微时,粤韵便随着穿枝透叶的日光流淌开来——陈阿婆摇着褪色的葵扇,将《卖荔枝》的婉转唱腔揉进袅袅茶香;棋盘石桌上,黄伯与老友的象棋子落声清脆。垂落的褐色气根随风轻摆,将树下“八卦情报站”的街坊闲谈过滤成温柔絮语,从谁家添丁的喜讯到社区改造的蓝图,都在这里完成最初的酝酿。

这座天然文化剧场更见证着社区的蝶变新生,曾几何时,街坊们最怕早晚高峰社区道路、校门口堵成“停车场”,街坊们急得直跺脚,幸好“百千万工程”出手,交通、交警、学校、志愿者齐上阵,“治堵组合拳”超给力,现在车道分流超顺滑。作为广东省典型培育村,除了治堵成效明显外,社区还进行道路升级,贯通“断头路”,优化停车设施,公共空间焕新升级。

“百千万工程”促社区展新颜,目睹这一切变化的古树们频频点赞。社区现有古树5株,其中二级古树2株、三级古树3株,有榕树、人面子等树种。人面子为东城辖区唯一的人面子古树。这些古树经过精心养护,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古树与新楼错落有致。

气根垂落如时光年轮,树下石凳刻满岁月痕迹,从遮风挡雨的树荫到装点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古树不语,却用年轮写下光明人的集体记忆,为大家留住了绿美东城的乡愁记忆。

文字:记者 张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