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2025赛季WCBA总决赛中,东莞新彤盛女篮奋勇拼搏,以弱克强,拿下队史第二座总冠军奖杯,全城沸腾。

这一冠,含金量满满,来之不易,相当提气。从赛前普遍不被看好,到一路过关斩将主场夺冠,东莞新彤盛女篮既生动诠释竞技体育的魅力,又充分彰显“敢为人先、众志成城、永不言败、勇攀高峰”的东莞篮球精神。
东莞新彤盛这支由一个个“2亿分之一”组成的冠军之师,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坚韧与倔强,折射出东莞这座青春之城、活力之城敢于创造奇迹的DNA。改革开放47年来,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东莞奇迹”,造就了如今的“双万”之城。
奇迹的背后,离不开一个又一个“2亿分之一”的拼搏奋斗,一如这次奋勇夺冠的东莞新彤盛。这群“2亿分之一”女篮选手在WCBA赛场上的飒爽英姿永载史册,其他众多“2亿分之一”为“东莞奇迹”所贡献的智慧与汗水,正以另一种形式被看见、被铭记——

这就是从东莞走向全国、引发无数人共鸣共情的原创音乐剧《东莞东》,以及“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特别策划回顾展。
在北京X美术馆,“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展厅内,一堆由约两吨陶瓷马赛克堆积而成的艺术作品《海浪》掀起无数观众共鸣共情的浪花,成为吸引首都观众争相打卡的网红之作。大量的陶瓷马赛克汇聚成海浪,如同无数“2亿分之一”的点滴力量汇聚成向前涌进的时代洪流,让东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成为全国第15座“双万”城市。

站在《海浪》这件作品前,作为曾经参与东莞城市建设的“2亿分之一”代表,徐莎莉(如今在北京从事公益摄影事业)瞬间打开昔日与小伙伴们一起在东莞逐梦的记忆:“如果有人问我:东莞凭什么留住两亿人?我的答案是——这里让普通人相信奋斗的价值。高速发展的经济势能,让年轻人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面向世界的智能创造,让技术骨干有机遇成为大国工匠;在城市变迁、时代发展的洪流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在这里找到人生的价值。”如她所言,“2亿分之一”并非一个冰冷数字,而是一份充满温情的“奋斗者共鸣”。
东莞所创造的发展奇迹,是“2亿分之一”共同书写的时代答卷;东莞所建设的城市文明,是“2亿分之一”用心浇灌的精神之花。东莞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每一个在这里拼搏奋斗过的“2亿分之一”。一件件像《海浪》这样由金属、塑料、电子元件等工业材料创作而成的公共艺术装置,以艺术表达提供了“在场证明”。东莞以展览为载体,通过本土艺术家李景湖创作的装置艺术重构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东莞记忆”,致敬每一位“2亿分之一”的“在场”。

致敬之外,一座工业城市的文化进阶轨迹与文明演进路径徐徐展开。东莞,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工业城市,正借由一场跨越物理空间与精神场域的当代艺术实践,对自身的工业基因进行重新编码——将“制造”与“美学”结合,在全国首提“制造美学”概念,并积极为中国城市文明演进探索“东莞范式”,即以人为核、以产立轴、以城造梦、以文铸魂,构建“人-产-城-文”相融互促的新工业文明。
制造,是东莞最为外界熟知并被广泛认可的标签。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挑战,中国制造业正加速转型升级,向着“制造强国”的目标迈进。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东莞这座国际制造名城首提“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概念,用文化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光彩,让艺术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予新动能。

将冰冷的工业材料转化为充满温度的艺术表达,展现的是生产与生活的交织、效率与诗意的共生,是在以美学为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制造业的价值和贡献。“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北京巡展展厅内,那些与公共艺术装置同场展出的东莞潮玩产品,以时尚的设计、精美的做工,将“东莞制造美学”具象化,有力呈现出“东莞制造”的艺术升维。
“东莞提出‘有一种制造美学,叫东莞’的产城IP,对于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美学的发展而言,是具有独特的范式意义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研究员刘悦笛认为,这种“制造美学”的赋能,会给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美学的动能。
东莞对城市文明演进路径的探索,同样具有范式意义。从“产-城-人”到“人-产-城-文”,看似简单的词语调换,凸显的是城市文明的进阶:当“人”从生产要素变为价值主体,当“文”从配套选项升格为核心维度,城市的发展逻辑从“以产业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更加强调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城市更新、美好生活的重要作用。

在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这一理念充分彰显。从构建“中国潮玩之都”、家具产业“家具潮·东莞造”、纺织服装产业“时尚潮·东莞造”等东莞产业名片矩阵,到打造“一镇一品”文化品牌,这些探索实践都在回答,如何通过文化赋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文明坐标体系。
关于“新工业文明”,之前引起媒体广泛关注的《东莞新工业文明:人不会被取代》一文,进行了清晰阐释:“在东莞探索的‘人-产-城-文’之前,世界上关于产业与城市更普遍的链路是‘产-城-人’……东莞缘何穿越周期?答案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对人的关照。那些奋斗与梦想,那些改变与创造,那些人与人、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让东莞这座‘世界工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的健康、情感、发展被充分关注,人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这些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让城市充满活力,并不断形成新的文化。情感的共情共鸣共进,成为推动‘人-产-城-文’工业文明演进的关键要素,用文化这一源头活水,给工业文明注入更多可能。”

“致敬新时代里每一个拼搏奋斗的你,我们都是奇迹的创造者。”电影《奇迹·笨小孩》展现了一群草根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所创造的“奇迹”,并向那些勇毅前行的身影致以崇高敬意。原创音乐剧《东莞东》、“我在!一座城和两亿人的在场证明”当代艺术展,与其异曲同工。将“一座城与两亿人”共生共荣的动人故事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主题,让每一位“2亿分之一”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在场证明”,无疑是东莞对城市建设者最深情的致敬。
时代需要奇迹,时代创造奇迹。“是人才,进莞来”,一起书写下一个东莞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