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不端如“病毒” 需下猛药
东莞+ 2025-04-15 16:02:45

新闻:

4月11日凌晨,华南师范大学发布情况通报称,近日,学校关注到某平台发布“国内学者论文被指翻译抄袭7年前英文论文”的信息,反映华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钟某某、吴某发表的论文涉嫌学术不端问题。经调查,该论文存在抄袭和未经他人许可而不当使用他人署名的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将依规依纪严肃处理。

此前,针对网友爆料,发表该论文的国内C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开放时代》,已经组织相关领域六名专家学者对该文进行查核,一致认定该文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并做出撤稿处理。

评论:

华南师范大学的这起个案爆料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表达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谴责,相关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学术不端行为如同学术界的“病毒”,不仅损害学术公信力,也对学术生态、教育传承以及社会信任等产生诸多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官网曾于2024年5月发布《华南师范大学学术不端行为认定与处理办法》。其中指出,经调查,确认被举报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有剽窃、抄袭、侵占他人学术成果等行为的,应当认定为构成学术不端行为。而此次处理结果或成新规实施后的“首例标杆案件”。

中山大学学术委员会成员李教授曾经指出:“当学术晋升与论文数量硬性挂钩,部分学者难免铤而走险。需推动代表作制度、长周期评价,从根源降低不端动机。”

而为了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高校和科研机构必须深刻反思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首先,进一步完善学术评价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综合考量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性、社会贡献等多方面因素。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有价值的原创性研究,回归学术研究的本质。

其次,应强化科研诚信教育,将学术道德课程纳入教学体系,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学术规范培训、学术道德讲座等,增强科研人员对学术诚信的认识和理解。

最后,完善学术监督和惩处机制。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对论文发表前后的审查力度,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专业的审查团队,提高审查的准确性和效率。同时,建立健全学术不端举报平台,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多方携手,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为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文字:刘瀚擎 图片:郑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