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教育现象学国际会议在深大开幕 共探“智慧性教育学”新范式
读特客户端 2025-04-15 15:57:50

近日,2025年“迈向智慧性教育学”教育现象学国际会议(The 2025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henomenological Pedagogy (ICPP):Towards Thoughtful Pedagogy)在深圳大学召开。本次会议汇聚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荷兰、匈牙利等近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技术性教育学与智慧性教育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师教育机智”“弘扬教育家精神与教育智慧的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本次会议由深圳大学教育学部主办、深圳大学教育研究院承办,河南大学教育学部、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协办。

深圳大学副校长李永华在致辞中期望,本次会议为大学高质量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发展繁荣做出贡献,为全球教育学者搭建跨学科对话平台,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李臣希望通过会议促进教育理论联系实践,推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平衡发展,构建东西方教育对话的桥梁。深圳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大会主席李树英从会议主题“智慧性教育学”出发,阐明了全球教育变革中教育现象学研究的守正与创新。

本次会议特邀12位国际知名学者发表主旨演讲,涵盖教育现象学的多元维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瑞贝卡·劳埃德教授提出“运动感知现象学”理论,为教学实践注入新视角;匈牙利罗兰大学加博尔·豪拉斯教授聚焦“现象学教育学与产学合作”,提出产教融合的教师中心模式;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萨利·皮里教授将人类学现象学研究方法纳入幼教教师培养体系,以促进对儿童文化经验“生活世界”的理解;泰国孔敬大学梅特利·因普拉西塔教授以开放课堂为案例,阐释反思性教学实践的生活体验。

湖南师范大学刘铁芳教授以古典教育艺术性为核心,强调“激活自我以激活他人”的教学哲学;广西师范大学王枬教授探讨了教育现象学对智能教师成长的推动作用;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教授分析了学科美育对拓展美育时空、提升教育效能、改变教育生态的重要贡献;河南大学王萍教授深入挖掘教师教育情感体验的深层意义;深圳大学李臣教授从生活探究与学科探究统一的综合视角,探究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课程意义;深圳大学赵明仁教授基于微叙事分析,探讨了构建高素质、专业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素养架构;深圳大学李树英教授论述了与技术性教育学相对的智慧性教育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价值。精彩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对教育智慧的深层思考和浓厚兴趣,互动环节气氛热烈。

会议还特别设置了两场专题工作坊:“感知现象学工作坊”为参会者提供沉浸式的学术实践场域,提前激活研究思维,感受教育现象学的人文魅力;“学术出版工作坊”指导参会者如何提炼研究问题、优化论文结构、回应审稿意见,并特别针对非英语母语学者提供跨文化学术表达的针对性建议,为参会者搭建了与国际期刊编辑的对话桥梁。

会议同步开设4场平行分会场,共有70余位教育学者从教育现象学的不同视角切入,探讨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教育挑战、教师专业身份重构等时代命题以及儿童教育研究。亦有国际学者团队呈现北欧课堂民族志、东南亚生活经验本位学习模型等跨文化研究成果,为全球学者提供了跨地域、跨学段的学术对话素材。

会议期间,国内外嘉宾参访了深圳市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第二实验学校,了解其办学理念、艺术空间及户外区域设计特点,并观摩了广东汉剧特色课堂,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实践。参访学者表示,中国基础教育在创新探索中展现出独特的人文关怀,如汉剧课程将文化传承融入教学,艺术空间激发学生创造力,体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这种根植于日常细节的育人模式,为全球教育现象学研究提供了生动范例。

李树英在闭幕式总结中指出,本次教育现象学国际会议是全球首次以智慧性教育学为大会主题的国际教育学会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会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架起了不同教育传统之间交流的桥梁,在全球教育变革背景下,为构建智慧性教育学的理论框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奠定了重要基础。未来,教育现象学国际会议将定期举办,并逐步发展为该领域的跨区域、跨文化标志性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深化人文导向的教育研究,为全球教育现象学领域的开拓创新贡献中国智慧。

(图片由深大提供)

编辑 白珊珊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