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正在建“圈”——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
产业生态圈的背后是杭州强大的科研力量,1家国家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以及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浙江省实验室、N个创新平台是杭州战略科技力量“超级矩阵”,是建“圈”背后的强大支撑。
杭州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的强大科研实力,可以在东莞丰富的制造业应用场景中找到“绝佳的实验场”;杭州高端装备的科研力量,可以在东莞第二大支柱产业高端装备集群里找到广阔的合作空间……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正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打造“8+8+8”现代产业体系,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的打造以及其背后的科研力量,在推进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蝶变等方面多维契合,双向奔赴。

杭州建“圈”的启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杭州正在建“圈”!
今年1月,杭州市余杭区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与余杭区智能物联(人工智能)成果转化基地获正式授牌!
作为余杭区创新生态圈建设的首圈,自启动创建以来,该生态圈在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创新资源集聚、创新成果涌现、创新要素流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之江实验室“万卡千星”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成功点亮浙江新型算力中心首期千卡集群、基础万卡集群,发布“三体计算星座”计划;杭州超重力场项目初步建成,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有序推进,浙大量子研究院、北航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签约落地……
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是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之一。早在2022年,杭州就启动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生态圈之下,更有20多条重点产业链,包括视觉智能、集成电路、合成生物、智能机器人等。
其中,杭州首批规划的4个创新生态圈(环紫金港、环大科学装置、环之江实验室、环大学城)均以高能级科研平台为核心,例如滨江区环大科学装置生态圈围绕极弱磁大科学装置建设,目标建成全球最大“零磁”空间,直接支撑量子传感、零磁医学等未来产业。
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背后,是之江实验室强大的科研实力。据悉,该实验室聚焦人工智能和网络信息两大领域,重点在智能感知、智能计算、智能网络和智能系统四大方向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
杭州有怎样的科创资源,支撑五大产业生态圈的发展?
梳理可知,“1+2+18+7+N”是当下代表杭州战略科技力量“超级矩阵”的标志性代码。它们分别代表了1家国家实验室(之江实验室)、2个大科学装置(超重力实验场、极弱磁大设施),以及18家全国重点实验室、7家浙江省实验室、N个创新平台。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于东莞,杭州索形成的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的发展路径,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五大产业生态圈所涉及的产业,在东莞均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双方在产业上的多处契合,对于东莞如何借智杭州科研力量,助力产业创新发展指明了一条路径——梳理杭州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借鉴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的发展路径,推动杭州科研+东莞产业的双向奔赴。
“杭州科研+东莞产业”的双向奔赴
如何借智杭州,辐射到东莞产业上来?
制造业是东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无论是数字经济,还是当前火热的人工智能领域,都需要找到具体的应用场景。在众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来看,“东莞,出门即市场!”——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和极其丰富的应用场景,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从业者提供了实战的舞台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商而言,东莞就是一片蓝海。来到东莞开拓业务,入驻东莞市工业数字大厦的选择是正确的。”来自杭州的鑫蜂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鑫蜂维(东莞)总经理叶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数据显示,东莞已形成由182万市场主体、22万家工业企业、1万家高企、236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4家上市企业、3家营收千亿级企业等组成的优质梯队。

对于发展人工智能的企业而言,在东莞开拓人工智能的市场,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东莞从事人工智能,推开一家企业的门,就推开一个行业的门。因为东莞具有丰富的产业集群,以人工智能为某一个行业的制造业企业赋能,就可以为开辟全行业的应用市场提供参考。”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璞认为。
2025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聚焦“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终端两大主攻方向,拓展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有效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杭州被誉为“数字经济第一城”,同时随着今年“六小龙”企业的迅速崛起,正在打造“AI高地”,其环之江实验室创新生态圈与余杭区智能物联(人工智能)成果转化基地的发展路径,以及相应的科研力量,将对东莞8大传统支柱产业(食品饮料、造纸、纺织服装、化工制造、家具制造、包装印刷、玩具、模具)的转型升级,抢抓人工智能风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杭州和东莞,一方有科研实力,一方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双向奔赴,高度契合。杭州科研力量可以在东莞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应用找到绝佳的实验场。
此外,装备制造业是东莞第二大支柱产业集群。目前,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从上游的研发设计,到中游的零部件生产、设备制造,再到下游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培育了长安五金模具、横沥模具、虎门电子线缆等特色鲜明的细分产业集群。
杭州高端装备产业生态圈整合了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等高能级创新平台,为高端装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研支撑和创新动力。
在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东莞已初步形成了创新药及高端仿制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多个产业链的聚集和共同发展,涌现了东阳光药业、三生制药、菲鹏生物、普门科技、博迈医疗、现代牙科、安健科技、万孚生物等不少产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杭州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建设奖依托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重点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和中药产业等细分领域。这和东莞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具有高度的契合。
……
从借力借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推动8大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到发力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8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杭州五大产业生态圈发展路径,可以洞见杭州科研和东莞产业“双向奔赴”的高度契合、多维契合,杭州科研+东莞产业的广阔前景和璀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