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曾在大热古装剧中饰演“花鸟使”一角的
演员李现,在社交平台
分享自己的“打”鸟“作业”,
不仅被生态环境部狠狠点赞,
“打”鸟话题还上了热搜,
掀起了一波“打”鸟热。

不少小伙伴纳闷:
啥是“打”鸟?
别误会,这个“打”鸟可不是袭击鸟类,
而是摄影圈的一个常见的行话或戏称,
主要指使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拍摄鸟类,
拍摄时需精准对焦和耐心等待。
因为拍摄对应的英文单词是shoot,
感觉是在“打”一样。
金翅雀。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摄于惠州市惠城区水口下源村一处葵花园)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活指标”,
丰富的鸟群印证着
一个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更是自然系统良性循环的直观证明。
群鸟飞舞。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摄于惠州市惠城区马安西枝江边。)
良禽择木,凤栖梧桐。
惠州良好的生态底色和
优美的生存环境不仅让
苍鹭等候鸟变成留鸟,
更让黑鹳、中华秋沙鸭、
赤红山椒、红翅凤头鹃等
国家级珍贵候鸟相继择此安心“定居”。
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山水湿地资源
与生态保护成果,
惠州也因此成为
一座观鸟爱好者的“宝藏城市”。
群鸟翱翔,仿佛盛装赴宴。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摄于惠州潼湖国家湿地公园。)
最美人间四月天,
惠州一大波“打鸟”胜地
申请“出战”!
各位“花鸟使”怎可错过?







如果对鸟类拍摄产生好奇,
普通人可以这样做:

观察鸟类,需要一副便携望远镜。如果是观察平常的林鸟,就用双筒望远镜,如果观察飞得很远的鸟类,如去湖边观察水鸟,就用高倍单筒望远镜。

观察记录今天看到了哪些鸟种,需要一本记录本和一本鸟类图鉴。

需要相机、镜头、三脚架等。建议初学者,一般情况下手持就可以,可增加拍摄的灵活性。拍鸟要去户外,可以戴顶帽子、背个背包。
黑脸琵鹭。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观鸟及拍摄野生鸟类时应注意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避免大声喧哗、追逐鸟类和使用闪光灯等行为,以免对鸟类的正常活动造成干扰。

应去观察和记录在自然环境中的鸟类,各种形式的“诱拍”和“棚拍”行为会增加鸟类意外伤亡的风险,投喂食物可能导致鸟类改变自然迁徙规律、居留习性和集群行为,威胁鸟类的生命安全。

不要破坏鸟巢和暴露巢址,在鸟类繁殖期要注意远离鸟巢及雏鸟所在区域,防止对鸟类繁殖行为造成严重干扰。

选择合适的观鸟地点,遵守公园、保护区等场所的管理规定,不擅自进入未开放区域,禁止破坏树木、花卉等行为,不乱丢垃圾,保护鸟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观鸟和拍摄鸟类时要注意自身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前往其他地区观鸟和拍摄时,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做一个文明礼貌的观鸟人。
国宝级“涡轮增鸭”中华秋沙鸭。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特约通讯员陈惜辉 提供(资料图片)
春光正好
诚邀“花鸟使”现哥和你
来惠州与群鸟双向奔赴!
来源:惠州日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