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医院类项目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其工程建造一直都是建筑行业的难点,尤其是大型综合类智慧医院建设,涉及的专业多、工序交错复杂,给施工团队带来了异乎寻常的挑战。
由中建五局承建的市人民医院TID综合体项目,结合市人民医院整体规划及交通专项规划,解决市民就医出行、停车及生活服务等紧迫难题,是东莞首个融合“医疗+交通”TID创新示范项目。
记者采访了解到,该项目深入融合BIM技术和智能化机器人,克服涉铁、临水、多淤等难题,传承历史文脉,建设亮点一个接一个,让人耳目一新。






建成后可乘坐地铁直达
TID,英文全称“TransportIntegratedDevelopment”,是指与轨道站点(包括地铁、城际、高铁站,或轨道附属设施,如地铁车辆段等)同步建设和直接相连的城市综合体开发。
东莞市人民医院TID综合体项目(下称“TID项目”),位于红楼院区内,占地面积约4.8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4.41万平方米。整体项目新建1栋科教综合楼、1栋急救中心和双层地下空间。其中包括人民医院公交首末站、人防工程及地铁、公交无缝连接工程等。
近年来,市人民医院及周边区域拥堵日渐加剧,这与就医人群庞大、医院车位供需结构失衡、周边资源协同统筹不足有关。
统计显示,当前,医院日车流量达1.3万辆,其中半数为即停即走。每天高峰期,车辆排队溢出外部辅路超800米,进出口交通严重拥堵。而院内人车不分流,没有急救车专用通道,医院门口社会车辆及公交车辆流线混行、交叉出入,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走进TID项目建设现场,已进入全面装饰装修阶段,正同步开展幕墙、精装、机电等工程施工。“东莞地铁1号线开通在即,TID项目将与1号线同步开通运营。”项目总工李大强告诉记者,“等东莞地铁1号线开通,乘坐地铁可以直达市人民医院,将极大缓解医院交通压力。”
李大强说,TID项目与地铁、公交首末站一体化设计,将交通功能与医疗功能完美结合,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互联互通,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通过轨道交通1号线人民医院站A、B出入口,将与院区无缝衔接。”
据介绍,TID项目建成后,地下室共两层,增设1200个车位,将有效缓解当前就医停车难题。同时,地下室还设置“即停即走”区域,同时可停放12-15辆小汽车。“院区广场还设置了无风雨连廊慢行系统,市民乘坐地铁出站,可直达门诊楼;也可直接通过电梯或者下沉广场直达门诊大楼、急救中心及科教中心等区域。”
883根灌注桩撑起14万平方米建筑
TID项目的1号科教综合楼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其中1号塔为科教中心,建筑高度52.3米;2号塔为酒店及月子中心,建筑高度79.3米。首层为人民医院公交首末站及酒店大堂。
2号楼急救中心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屋顶设置停机坪,整体风格为欧式建筑,外立面采用砖红色陶板、斜屋面采用灰色金属瓦,意为追忆“百年红楼”。
3号楼地下室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地下室负二层与地铁一号线人民医院站联通,可直达门诊楼等区域,驾车人员可通过地下室即停即走区域无风雨换乘。
“科教综合楼将引进大型先进设备,设立高精尖实验室,将极大提升医院功能,对建筑标准要求非常高。”李大强解释,考虑公共建筑的安全及抗震性能,项目结构设计上钢筋含量高、混凝土标号高、抗震烈度较普通建筑高半度,以促进医疗功能的实现,确保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们抗震设防烈度达到8度,每平方米的钢筋含量,比普通建筑项目高20%,达到70-75公斤。”
在施工建设中,该项目需要解决复杂环境施工、医疗需求多样、基坑支撑拆除难、淤泥地质开挖、水源丰富疏堵等诸多难题。为此,中建五局结合十项新技术,创新应用9大项27子项,攻克一系列项目重难点问题。
“项目涉铁、临河、临旧院区、超深基坑等问题交织,施工场地运转空间小;且地处水乡片区,水源丰富、多淤泥,给施工带来极大难度。”李大强说,项目团队采取挤淤换填、淤泥固化、多样化桩型设计等措施,并制定“疏和堵”的措施,提升基底承载力,缓解涌水对施工进度与质量的影响。
针对淤泥地质,地下室桩基全部采用灌注桩,这种“钢筋+现浇混凝土”的桩型,持力层至20多米深的中风化泥岩,保证建筑安全。项目共有883根灌注桩,包括6种桩型,直径1米到2.2米不等。大直径桩区主要分布在电梯井,核心筒区域。
李大强说,纯地下室区域的灌注桩,主要作用是抗拔,“两栋塔楼下部的灌注桩,主要是抗压,建筑结构整体均衡受力,确保安全。”
施工工地变为“智慧工厂”
在项目施工现场,楼层的吊顶空间吸引了记者的目光,4.5米的超高空间,各种颜色、粗细不同的管线有十多种,虽然数量多,水、暖、电等专业管线合理排布,让各管线在有限的吊顶空间里有序“安家”。
“这是一项便民利民工程,建筑功能复杂,总体设计难度高。加上使用对象特殊,因此工程专业化程度高,特殊要求多,大型设备数量多,专项设计要求也高。管线多就是其一大特点,也是施工中的难点。”李大强介绍,项目首层层高10米,其他楼层高4.5米。“4.5米的层高,梁高800毫米,管道空间700毫米,3米的净空,提供了空旷舒适的室内使用空间。”
为了告别“蜘蛛网”,水、暖、电、医疗、物流、通风、排烟、空调、消防等专业管线都在吊顶内“入驻”,不仅将管线合理排布,更重要的是防止管线之间相互碰撞,因此,施工团队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对管线设计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将一串复杂生硬的数据变为直观立体的三维模型,让各管线在有限的空间里有序“安家”。
“我们全过程的接入BIM技术。”李大强说,项目深度融合BIM技术与智能化机器人,打造智慧工地新生态,通过运用巡检机器人、抹灰涂料机器人、自动焊接机器人等智能设备的应用,实现了施工与监管的全方位智能化升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项目从建设伊始就以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建造智慧化、绿色环保化4个方面为核心,全力打造高科技智慧建造工地,在设计阶段识别错漏碰撞,及时纠正设计缺陷;在施工阶段,帮助管理人员、施工人员识别图纸,确认吊顶标高,合理排布各种管线以及砖瓦、吊顶的对缝接缝,提升施工效率,美观大方。
传承历史文脉,致敬“百年红楼”。急救中心大楼,巧妙融合旧址的德式钟楼风格,复原东莞原德国的教会医院,为完全的欧式建筑风格。
为此,项目团队运用BIM建模,直观反映出红楼外立面造型效果,推动设计方案和图纸落地,让历史与现代在设计中和谐共生,建成后将成为市人民医院的代表与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