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驰援,跨山越海 ——东莞蓝天救援队缅甸地震救援纪实
东莞+ 2025-04-12 14:45:03

4月10日中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接机大厅内,8件湛蓝的救援服在接机人群中格外醒目。东莞蓝天救援队跨国救援小队在历经多天的生死搏击后,终于带着沾满尘土的装备平安归来。

克服当地持续高温、交通中断、通信不畅等诸多困难,在震区曼德勒长城饭店连续作业搜救,队员们与时间和死神赛跑,争分夺秒展开救援,用热血和汗水守护灾区的生命,成为“那一抹靓丽的蓝”。

跨国驰援:跨越山海的生命奔赴

时针回拨至3月28日14时20分,缅甸发生7.9级地震,社交媒体上不断刷新的伤亡数字,牵动着东莞蓝天救援队队员们的心。

“我参加过土耳其地震救援!”“我有国际医疗救援资质!”当收到缅甸救援的报名志愿后,大家积极报名,最终8名救灾经验丰富的队员通过报名并完成集结,他们是张家杰、林弟、杨军、颜孔超、司国伟、周国彦、黄家庆、沈建华。

经过48小时紧急筹备,在完成装备清点、预案制定及向东莞市应急管理局报备等程序后,4月1日上午,8名队员从东莞出发前往广州白云机场,于当天下午从广州直飞缅甸仰光,驰援灾区曼德勒。

4月2日凌晨的缅甸震区曼德勒,载着东莞救援队队员的大巴在道路上艰难穿行。当地时间4月2日凌晨5时,历经12小时颠簸的蓝天队员们抵达曼德勒云南会馆。

曼德勒云南会馆是中国蓝天救援队的指挥部。

队伍刚到达,就接到搜索金色宫殿僧院所在的A-2区域和卢帕尔曼达拉尔度假酒店所在的A-7区域。

队员们逐户排查,不放过每栋倒塌的建筑,在夜幕降临前完成了任务。

接下来,一场更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们。

长城饭店攻坚:三支队伍与时间竞速

4月2日18时,指挥部突然传来指令:“长城饭店发现生命信号,请立即增援!”队员们立即马不停蹄赶往长城饭店,生命探测仪显示的微弱信号牵动着所有人的心。

“现场就像被巨手揉碎的多层蛋糕!”队长张家杰回忆初见长城饭店废墟时的情况:总共8层主体建筑上面6层呈倾斜状态,将最下面两层和地下室压成“千层饼”结构。

“三班倒!人歇装备不歇!”东莞蓝天救援队和来自江西、福建的另外两支蓝天救援队结成“铁三角”,大家轮流作业,对坍塌的废墟进行破拆。深夜里,破拆工具的火星与头灯交织成蓝色星河。

40℃高温,防护服内的汗水顺着脊背流淌。“铛,铛,铛”,敲击的声音不绝于耳。在长城饭店楼房废墟上,队员们一层一层往下打,通道仅能容许两个人通过。

破拆作业是在最下面两层坍塌的废墟上开展的,要防止上面倾斜的楼层垮塌。作业空间狭小,人要弯着身子在里面,这些都增加了作业的难度。

“余震!全体撤离!”4月3日凌晨,安全员的哨声穿透夜空。

队员火速撤了出来。“最怕余震,如果整栋楼就塌了,破拆作业的队员就出不来了。”张家杰说。

队员林弟也参与到了这场救援行动中,从4月2日晚上开始,队员们连续作业40个小时,4月4日中午,终于在废墟上打通救援通道。

找到被救者后,队员们发现她已经失去了生命体征。

有点遗憾也有点失落,大家心里都很难受。但队员们知道,这种情况在地震救援中很常见。

双向能量:救援与感恩

虽然是4月份,曼德勒气温已经很高,队员们用携带的温度计一测就是超过40℃,大家穿着防护服戴着头盔,作业时闷热难耐。

由于高强度作业,加上水土不服,不少队员都在拉肚子。

4月4日晚,已经极度疲惫的队员们撤回营地进行休整。

曼德勒发生地震时,很多当地人在家,房子塌了没有跑出来。

震后,当地人搭个小帐篷睡在地上,或者上面拉上塑料,下面铺个席子就是住所。

但是他们对救援队员很热情,很多当地的华人拿来冰块给队员们降温,华人商会提供饭菜给救援队,当地居民也会将自己做的饭菜送来给队员们,很多小伙子开着车帮忙运送救援物资,这些都感动着队员们。

8名参与救援的蓝天救援队队员当中,有些参与过土耳其地震救援,这次是第二次进行跨国地震救援。

4月5日,东莞蓝天救援队接到回国的通知,开始着手准备回国。4月6日大家踏上了返程的路,但是因为当地交通不便、航班少等原因,直到4月10日才返回国内,为这次将近10日的跨国救援画上句号。

文字:记者 范德全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李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