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葛课堂飘药香 桥头一小打造中医药育人新范式
东莞+ 2025-04-11 20:08:50

在桥头镇第一小学的校园里,中医药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融入教育血脉。该校以“育禾养正、向阳而生”为育人理念,创造性构建起“课程+活动+环境+实践”四位一体的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通过将劳动教育、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不仅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更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立体化课程体系让中医药文化浸润日常

“同学们知道我们大洲社区的粉葛为什么被称为‘岭南人参’吗?”在《神奇草药》劳动课上,教师莫巧华正通过本土药材讲解中医药知识。据悉,为系统推进中医药文化教育,桥头镇第一小学组建了专业团队,以“围绕普遍的中草药文化知识”和结合本地特色植物——大洲粉葛为方向,设计了涵盖一至六年级的课程,让中医药知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深入学生心中。

“我们坚持‘一草一木皆教材’的理念。”该校主管劳动教育的主任罗秀梅介绍道,“学生在培育粉葛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松土、施肥等劳动技能,又通过观察生长周期理解‘春生夏长’的中医养生观,这样的跨学科融合真正实现了五育并举。”

劳动教育作为核心载体贯穿始终。在“禾正”中药百草园里,学生亲历翻土、播种、浇水、采收的完整过程,记录薄荷、紫苏等十几种中药草的成长轨迹。在种植、养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中医药知识,还培养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责任感。

学校教会学生识别中草药的同时,还通过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课程,根据中草药时令生长特点和利用学校独有的资源,指导学生如何用中草药。罗秀梅主任带着学生到校园里捡拾木棉花,处理、晾晒木棉花,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木棉花的功效和食用方法;莫美玲老师带着学生到学校“禾正中药百草园”采摘自己种植的薄荷,再到“禾正生活实践馆”用薄荷做成各种美食……让学生们通过种中草药、识中草药、用中草药的过程,更深刻体会中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

环境与实践融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走进桥头镇第一小学,中医药文化元素随处可见。教学楼一楼的“中医药文化角”和各班的“中医药文化墙报”,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就能直观地了解中医药文化。学校介绍,即将建成的“中药标本陈列室”将通过展示药材标本、古代医具、经典典籍等实物,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学习资源。这种环境育人模式,使中医药文化真正“活”在校园每个角落。

为深化青少年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与传承,桥头镇第一小学还创新开展“中医药知识知多少”主题系列活动。活动以“医史溯源、名医传承、养生智慧”为主线,通过绘画创作、手抄报展评、主题征文等寓教于乐的形式,构建“学+绘+写”立体化学习场景。

学生们在描摹《本草纲目》草木图谱、演绎张仲景抗疫故事、解析四物汤配伍原理的过程中,既感受“治未病”的传统智慧,更体悟“大医精诚”的文化精髓。这场集知识性、艺术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文化探索,不仅让中医药典籍在青春笔触中焕发新生,更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传统文脉的蓬勃生机。

实践活动更是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学校成立的“莫家拳小社团”“正阳武医团”“向阳中草药种植社团”和“思学百草小学堂”等中医药学小社团,定期开展校内外实践活动。学生们走进莞香百草园、东莞市沉香实践馆,参与本土大洲游会活动,既认识了草药,又提升了身体素质,传播了传统武术养生文化。

家校社协同构筑文化传承共同体

经常在放学前,学生们都会从学校带回一份特别的“家庭作业”——或是艾草香囊制作包,或是节气养生食谱卡。这些精心设计的亲子实践任务,正是学校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举措。

“我们通过公众号开设【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禾正’小课堂】专栏,已累计推送10期科普内容。”校长莫浩胜介绍道,“从儿童推拿手法到应季药膳配方,这些实用内容深受家长欢迎。”

从百草园里的一株药苗到莫家拳中的一招一式,从课桌上的校本教材到家庭中的养生药膳,桥头镇第一小学正走出一条传统文化传承的创新之路。这份将文化根脉植入教育土壤的坚守,不仅让千年药香浸润校园,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中华文明代代相传的基因密码。

 

文字:温梦玲、金媛媛 图片:温梦玲、金媛媛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