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读城 | 舌尖上的莞味春宴
东莞+ 2025-04-10 16:40:44

艾角的绵软青翠、木棉汤的甘醇、春笋的鲜脆……春日的东莞,是繁花与美食共舞的舞台。当炮仗花在街头巷尾炸响金红的喧嚣,当木棉以烈焰之姿点燃枝头,这座城市的烟火气也在春风中悄然升腾。莞邑的小巷人家里,或是粤式老字号,正在抓住来自春天的馈赠,用那新放绿的芽、刚冒出的笋打造舌尖上的莞味春宴。

艾草

若说东莞的春天有“信使”,那定是田间地头那一丛丛艾草。清明前后,艾草最是鲜嫩,叶片肥厚如绿绸,叶背覆着银绒,晨露未晞时,便被有心人掐下嫩尖。洗净、焯水、捣泥,碧绿的汁液渗入雪白的糯米粉,揉作一团青翠。掌心轻拢,裹入花生碎与黄糖调和的甜馅,掐出细密褶纹,形如新月。蒸笼里雾气缭绕,待掀开竹屉时,翡翠般的艾角卧在纱布上,莹润如凝脂。咬一口,糯皮微黏,艾草的清苦与馅料的甜香在舌尖交织,恍若吞下了一整个湿润的春天。

除艾角外,以“艾草”为媒的美食形式仍有很多,如横沥的艾草脆皮肠,以新鲜艾草榨汁染米浆,蒸出透亮翡翠肠衣,裹入河虾脆笋,入口先是艾香清苦,再是鲜甜迸发,如嚼一口湿润的春泥,还有樟木头的艾草汤圆暖心暖胃,沙田的红豆艾团清新绵甜……这些因“艾草”而成的春味点心,藏着东莞人“吃春”的讲究,是对时节最郑重的应答。

清明时节,雨水丰沛,湿气重重。艾草这一时节生长旺盛的植物,拥有去湿解毒的神奇功效。人们利用艾草制作出各式美食,可去湿解毒,体现了传统习俗与健康观念的结合,更承载着莞人对传统美食文化的传承与热爱。

同样祛湿的春日食材,少不了木棉花。木棉开时轰轰烈烈,落时掷地有声。但你知道吗,这“英雄花”亦是莞人春日的药膳珍馐。晨光熹微时,阿婆携竹篮在树下拾花,花瓣肥厚如绸,需细细摘去苦涩花蕊,仅留片片绯红,仔细晒干收起,即可用于煮汤。

木棉花入汤,也是岭南人对春湿的智慧应答。取干花配赤小豆、薏米、茯苓,与猪骨同煲数小时。砂锅内,汤色渐成琥珀,木棉的清苦化入甘醇,饮一口,喉间如清风拂过,五脏六腑皆被熨帖。老莞人笃信:“一碗木棉花汤下肚,湿气散尽,筋骨舒展。”更有风雅者,将木棉花晒干后与蜂蜜封坛,酿作花酱。晨起挖一勺冲水,杯中绯红浮沉,饮下时仿佛将整片春日的炽烈纳入怀中。从枝头烈焰到碗中清欢,木棉的刚烈与柔情,恰似东莞这座城——外显制造业的硬朗,内藏水乡的缱绻。

此外,如果有朋友来东莞旅行,趁着春日安排一围舌尖上的莞味春宴,精选地道莞味,一起共赴“醒春”之约,品尝春日的味道,岂不是更能体现东道主的用心所在。春笋炒烟熏腊肉、春韭炒小河虾、香椿煎虾饼、香椿炒蛋、春艾煎鱼饼……在新派粤菜莞府家宴,这些春日味道正在为人驱散春困,让鲜嫩与清香在舌尖绽放。

一道春笋炒烟熏腊肉,渗出山野清气,率先唤醒味蕾。经过慢熏的东莞腊肉,琥珀色的肥脂凝着香气,与笋片猛火爆炒,咸香撞上清甜,一筷入口,仿佛嚼碎了整片竹林晨雾。红绿相间的春韭炒小河虾最是色香味全,热油里蒜末爆香,韭菜与河虾翻飞如蝶,起锅时撒一把紫苏碎。虾肉弹牙,韭香弥漫,让人感叹:“这鲜味,莫不是把整条河搬上了桌?”

香椿煎虾饼与香椿炒蛋是春日餐桌的限定美味。香椿紫红嫩芽摘来切碎,一半混入虾泥,拍成圆饼煎至两面金黄;另一半与土鸡蛋同炒,蛋液裹着椿芽,灿若碎金缀玛瑙。虾饼外酥里嫩,椿香霸道;炒蛋绵软蓬松,鲜中带野。压轴的是春艾煎鱼饼。艾草取嫩叶捣汁,与鱼糜交融,掌心一握一按,圆饼入锅滋滋作响。煎好的鱼饼边缘微焦,内里莹绿如玉,蘸少许酱,腥辣激出艾草的清苦,转而化作回甘。

位于东莞记忆的东莞客厅非遗家常菜馆,更是以“春”为字眼命名春菜,寻味莞邑春宴,让人感觉吃的不是食物,而是一份诗意。如“蜜云藏春韵”“山溪酿成诗”“海陆撞春潮”“琥珀锁春阳”“春山炖作汤”“一勺兜春江”……乍看菜名不能直接看出其中食材组成,待到菜上桌,都会心一笑,不禁称赞菜名起得妙哉。

如“蜜云藏春韵”,是一道清爽的凉拌猪手,意含:白云化冻,猪手凝胶,酸甜酿春韵。沙田猪手经古法冰镇,凝若羊脂透如冻玉,陈醋糖霜织就琥珀霓裳,嫩姜碎玉点缀其间,入口清爽弹牙,犹如春风。“山溪酿成诗”则是以手打鱼蓉酿入嫩笋衣,蒸腾间仙气氤氲,入口温婉;“琥珀锁春阳”,由肋排裹着琥珀色糖衣而成,加入番茄与香醋,与酥骨焖出酸甜,很是开胃。

赏春、吃春,不负春天的馈赠。舌尖上的莞味春宴,在木棉汤氤氲的灶台,在艾角蒸腾的竹屉,更在每一个莞人执着筷箸的手心。在东莞,春天不仅可赏、可闻,更可品、可忆。暮春将至,当繁花落尽,唇齿间的滋味,便是最绵长的春信。

文字:谢冰莹 图片:赵浛锐 陈栋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