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化名)今年45岁,近1年来饱受“右上腹疼痛”的困扰,每次发作时伴有腹胀、反酸。
为此,张先生辗转多家医院就诊,胃镜检查结果仅提示“胃黏膜轻度充血”,彩超检查也未发现肝胆异常,均被诊断为“慢性胃炎”。
虽然张先生谨遵医嘱严格控制饮食、按时服药,但疼痛仍反复发作,甚至愈演愈烈。
近日,张先生来到东莞市寮步医院普通外科就诊,医生孙沛华仔细查体发现,张先生的疼痛虽位于右上腹,但按压时痛点更靠近结肠肝曲(升结肠与横结肠交界处),且伴有轻度反跳痛——这与慢性胃炎的典型表现不相符。
鉴于张先生已经做过胃镜、彩超检查,孙沛华凭借丰富的经验,建议他做一个腹部增强CT。
增强CT一“照”,“元凶”现形:阑尾异位、藏于结肠肝曲下方,周围炎性渗出显影清晰。
异位阑尾,通俗点讲就是阑尾不在正常位置,即变异位置。当异常位置的阑尾发生炎症时,诊断上有一定困难,容易误诊。不过,好在寮步医院普通外科医生经验丰富,揪出了“真凶”。
随后经过沟通和准备,孙沛华与副主任医师熊德财联袂执刀,通过3个钥匙孔大小的切口,实施了腹腔镜手术,切除了异位阑尾。
随着异位阑尾的成功切除,困扰张先生一年多的腹痛魔咒,终于解除。
术后第二天,张先生即可下床活动,实现了快速康复。
/健康科普/
1.异位阑尾炎为何能“瞒天过海”?
阑尾炎是常见急腹症,但像张先生这样的“异位阑尾炎(结肠肝曲型)”却极易误诊,原因有三:
一是症状“声东击西”。正常阑尾位于右下腹,如发育异常,阑尾可滞留于腹腔的任何部位,即异位阑尾。当异常位置的阑尾发生炎症时,诊断上有一定困难。比如上文中的张先生的阑尾异位于肝下方,当它发炎时,疼痛会放射至右上腹,易被误认为胆囊炎、胃炎甚至肝炎。
二是检查手段局限。常规胃镜、肝胆彩超难以探查结肠肝曲深部的阑尾,若不结合CT等影像学检查,容易漏诊。
三是炎症慢性化。部分患者阑尾未完全梗阻,炎症反复发作但未穿孔,症状与慢性胃炎高度相似。这类患者往往以“治疗后好转”为理由,忽略进一步检查。
2.哪些人群要警惕异位阑尾炎?
两类人群需格外警惕:一是久治不愈的“胃炎”患者,若规范抗胃炎治疗1个月仍无效,建议排查其他病因;二是疼痛伴随“危险信号”者,如夜间痛醒、体重下降、按压痛局限于某一点,需及时就医。
3.如何判断是异位阑尾炎?
目前,增强CT是诊断异位阑尾炎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可清晰显示阑尾位置、形态及周围炎症情况。腹腔镜手术则能微创解决问题,避免病情恶化导致肠穿孔、腹腔感染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