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天深夜,一名女患者被紧急送到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松山湖中心医院(东莞市松山湖中心医院)急诊科,当时她已昏迷,右侧乳房有一巨大肿瘤,目测比西瓜还大,正在破溃出血。
患者很快被送到乳腺甲状腺外科。经诊断,乳腺肿瘤直径有30多厘米,合并严重感染、重度贫血、失血性休克等多重危险。

副院长张智博士作为乳腺外科专家,随即组织全院大会诊,医务科、乳甲外科、妇科、麻醉科等八个科室的科主任要么赶回医院,要么视频连线,共同讨论抢救对策。重症医学科团队24小时动态监测,给与精准抗感染治疗、输血支持稳定生命体征。
乳腺肿瘤侵袭性生长、术后皮肤严重缺损……病情棘手,后续如何治疗?多学科团队先后开展4次会诊,量身定制“先控感染、再行手术”的分阶段治疗方案。
手术非常顺利,一个重8斤多的巨大乳腺肿瘤被完整切除,这场“生命保卫战”取得阶段性胜利。
经病理诊断,该肿瘤为恶性的,也就是乳腺癌。目前患者已出院。

医生提醒,乳腺癌并非“绝症”,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95%。关键是通过科学筛查实现早诊早治。高危人群应强化预防意识,普通女性也需养成自查习惯,发现异常及时筛查,切勿等肿瘤长大再就诊,将危险降到最低。
知多D
一、哪些人容易得乳腺癌?
副院长张智博士介绍,乳腺癌是乳腺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它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下人群应密切关注,定期筛查:
1、年龄因素:40-55岁女性(占新发病例60%以上),但近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30岁以下病例逐年增加)。
2、遗传与家族史:直系亲属(母亲、姐妹)有乳腺癌病史,风险增加2-3倍;携带BRCA1/BRCA2基因突变者,终身患癌风险高达70%。
3、激素与生育因素: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晚生育(首胎>35岁)或未哺乳;长期使用雌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激素替代疗法)的女性。
4、生活方式相关:肥胖(BMI>30)、高脂饮食、酗酒;长期缺乏运动、熬夜或精神压力过大。
5、乳腺疾病史:曾患乳腺不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等癌前病变;单侧乳腺癌患者对侧乳腺风险增加3~4倍。
二、乳腺癌预防与早筛缺一不可,女性同胞牢记四点
1、筛查:建议从40岁起,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X线检查;如果属于上文提到的高危人群,建议提前至25岁起。
2、干预:如发现乳腺不典型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等癌前病变应及时切除,基因突变者主动防御。
3、自查:每月固定时间自我检查乳房,最好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5天或从月经开始起的9-11天。如果发现以下异常情况:无痛性肿块(如质地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的肿块);乳房外观异常(局部凹陷、皮肤红肿或溃烂);乳头改变(内陷、溢血或浆液性分泌物);腋窝淋巴结肿大(无痛性结节持续增大),应该立即就医。
4、生活:控体重、多运动、少熬夜、减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