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活化石”变身科普“绿名片”
东莞+ 2025-04-03 22:00:52

“大家知道怎么鉴别古树的树龄吗?”“面对这些承载乡愁的‘绿色长者’,我们该怎么守护呢?”4月1日,东莞中学初中部的教室内,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课在春日暖阳中拉开帷幕。东莞市林学会与东莞科学馆联合举办了“古树魅影 绿美新篇——2024年东莞市古树名木科普调查系列活动”,为东莞市科普资助活动,将古树名木保护课堂“搬”进校园里,吸引逾百名师生参与。

“古树名木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是镌刻文明的‘活史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曹洪麟研究员以国务院2025年施行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为切入点,深入阐释古树保护的时代使命。他指出,古树名木不仅是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承载着重要的生态价值,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在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古树既是生态系统的“骨架”,维系水土平衡与生物多样性,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年轮中藏着莞邑大地的历史记忆与乡土情怀。从岭南榕树的盘根错节,到红鳞蒲桃的斑驳树皮,曹洪麟通过高清影像对比,生动解读了年轮测龄、形态鉴定等科学方法,让师生们对身边的“绿色珍宝”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入的认识。

“每一圈年轮都是自然的史册,每一道纹理都刻着人与城的共生故事。”聚焦东莞本土资源,曹洪麟以详实数据详细阐释了古树保护级别的划分标准,介绍了多种树龄鉴定方法,为师生们打开了科学认识古树的大门。

知识册子在学子手中传递,互动答题的抢答声此起彼伏,科普教育在这里变得可触可感,有关古树名木保护的法治观念与环保意识也在学子心中悄然生根。来自初一的学生感慨道:“上完这堂课,才真正感受到古树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古树不仅是守护一棵树,更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生态文明和历史传承。”

“之前对古树名木知之甚少,听完讲座,才意识到它们的珍贵。今后,我会从自身做起,爱护身边的每一棵古树。”不少学子纷纷感叹道。这场以“古树”为载体,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宣讲融入盎然春意的创新实践,通过知识传送把刚性法规转化为柔性文化认同,不仅播撒下“保护古树名木”的种子,也擦亮了“绿美东莞”的生态名片。

文字:周子怡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