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这首改编儿歌曾风靡网络,但现实中,误食毒蘑菇的悲剧仍在年年上演。近日,随着华南地区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野生蘑菇进入生长爆发期。许多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形相似,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甚至有人因此丧命!有一种被称为“蘑界头号杀手”的致命鹅膏(白毒伞)也进入疯狂生长期,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专家在大岭山森林公园发现其踪迹。
儿歌警示难挡悲剧:认知误区成“隐形杀手”
“民间流传的‘颜色鲜艳才有毒’‘虫吃的蘑菇人能吃’等说法,全是致命误区。”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邓旺秋研究员强调。致命鹅膏正是典型例证——它外表朴素,常与可食用的白色蘑菇混淆,但其含有的环肽毒素仅50克便足以致死一名成年人,且煮沸、晒干均无法破坏毒性。
▲让我们牢记这个看似白净无辜,却包藏祸心的剧毒杀手的样子(摄于大岭山森林公园)
邓旺秋说道:“广东最毒的这个致命白毒伞,也叫致命鹅膏菌。辨别这个蘑菇是否有毒不能根据颜色来判断。”据了解,白毒伞往往与山林中的藜蒴树相生相伴,每年1-4月在雨水与温度的双重加持下蘑菇疯狂冒头,当然也就这几个月,广东的蘑菇中毒事件最频繁,所以看到野生蘑菇你可千万别馋。
▲东莞日报视频截图
“蘑界毒王”的致命档案
致命鹅膏,俗名“白毒伞”,2000年3月初次被科学界认识,竟是因为这个“剧毒杀手”导致9名民工中毒全部死亡。为了警示后人,我国真菌界大咖——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杨祝良教授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教授共同将之定名为“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自从被发现后在我国至少制造了30余起中毒事件,导致100余人中毒,其中超过60人死亡,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蘑界”头号毒王。下面一起来认识一下“蘑界”头号毒王!
“致命鹅膏”含有致命剂量的鹅膏肽类毒素,会造成急性肝损伤,1个成年人吃1朵中等大小的“白毒伞”,就可能被毒死。
▲致命白毒伞
致命白毒伞多分布于我国广东、云南两地,生长季节为每年的1-5月份,大量生长期为2-3月份。致命鹅膏生长在阔叶树林地上,往往与名为“黧蒴栲”的植物共生。
▲公园绿道边的藜蒴树(摄于大岭山森林公园)
▲生长在藜蒴树下的致命白毒伞(摄于大岭山森林公园)
致命白毒伞周身雪白,偶尔菌盖表面中央部位为浅黄褐色。
最大的特征就是“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
▲“远离毒王,保卫健康”(摄于大岭山森林公园)
▲省微生物研究所李泰辉教授在公园发现的致命白毒伞(摄于大岭山森林公园)
致命白毒伞的毒性主要成分为环肽毒素,这种毒素耐高温,耐酸碱,即使高温煮开食用,毒素也不会被破坏,且食用后会聚集在肝脏或肾脏,导致脏器坏死。
一旦发生毒蘑菇中毒,要尽早送到大医院治疗。因为致命白毒伞中毒症状要经历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和内脏损害期,最后导致肝、肾、心、脑、肺等器官功能衰竭,造成死亡。
▲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摄于大岭山森林公园)
专家还发现,近年中毒者中,大部分自认为“凭经验能辨别毒菇”。对此,专家提出:
1、绝对遵循“四不”原则:
不采、不买、不卖、不吃野生蘑菇;
2、急救“黄金4小时”:
误食后立即催吐并保留样本送医;
3、强化科普精准度:
需重点向进城务工人员、山区居民等高风险群体传播科学辨识知识。
“毒菇刺客”识别指南
误食野生蘑菇,出现不适症状须及时就医
毒蘑菇的毒素成分各异,中毒后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短,一般误食毒蘑菇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
常见症状:
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
疑似中毒症状:
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
如果发现食用的蘑菇有毒,建议立即采取以下措施处理:
1.立即饮用大量温水或稀盐水减少毒素的吸收;
2.应尽早采用催吐、催排泄等方法迅速排除毒素;
3.立即到附近正规医疗机构就诊;4.尽量保留食用的野生蘑菇样品,为医疗人员救治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一起食用过毒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出现中毒症状,都应该及时就医,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总之,避免误食蘑菇中毒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路边的野菇不要采”。
最后,如果大家在野外看到这些毒蘑菇——
切记!不要采!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