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你真棒!看,搭得很高!”3月31日下午,高埗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教室里,孤独症儿童彤彤(化名)正在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治疗组长周海荣的指导下,进行社交课程训练,随着周海荣手指的地方,彤彤在上面小心地继续放上一块积木……
这是医院应中心的需求,第三次派遣医生“送教到校”,对该中心接收的孤独症学生进行医学角度的诊断、评估,提出干预目标和发展计划,协助特教老师做好特殊学生的学习指引和发展方向。在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国际特殊教育发展主流趋势的当下,和彤彤一样接受科学干预,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医结合,跨学科、多领域的深度协作的孩子越来越多,中心及学校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希望助力特需儿童获得更好综合发展能力,为融合教育更好发展探索崭新路径。
“医+3”:11,碰撞出更多“可能”
高埗镇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特教老师黄敏(化名),向记者介绍了特需教育的情况:“目前,我们有3名特教老师,专门负责11名特需教育孩子的教学工作,这些孩子里面,孤独症孩子占比较大。”
她介绍说,2022年全市提出融合教育行动计划,作为特教老师,她和另外两名老师开始负责特需教育孩子的教学工作。按照市里面3比1的师生配比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大于求,面对学生、家长的需求,老师们全力承担挑战。因为工作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没有借鉴的经验可循,在镇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指导下,老师们多次前往全国融合教育走在前列的浙江等地区学习、交流。将当地成功、完善的做法和经验,结合东莞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和实践,希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2024年9月引入专业康复医生的力量和帮助,通过中心与第三方机构达成合作,机构与市康复医院儿童康复科达成合作,为中心引入专业的康复医生力量。在特需儿童的诊断、干预方式方法和制定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医、教结合,让孩子得到更全面的干预和发展,同时也为特教老师提供医学康复专业知识培训和指导,让老师们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孩子能力。经过特殊教育,达到融合教育能力的孩子,能顺利走进融合教育的课堂。
黄敏说,在和医院磨合、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在工作中经历了挫败、守候、重整旗鼓,最终迎来“胜利”的喜悦等不同状态。例如,刚开始中心接收的一名特需孩子,只会说“妈妈、爸爸”等几个简单的叠词,经过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等来孩子指着教室因下雨留下一处水渍,说了一句“地上湿了!湿了”,“听到孩子说这句话时,我既惊讶,又感动,这是几个月,甚至一年以来的突破!”说着,她的眼眶也随之湿润。
又如,有的孩子手部精细动作刚开始做不好,比较弱,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对孩子们的手部肌肉针对性练习,加强感统训练,孩子们都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进步:“他们有的可以握笔画画,有的可以搭很高的积木……”介绍孩子们的成长,黄敏眼里、脸上全是欣喜。
是融合教育,还是回归家庭?给孩子更适合的指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业医疗机构加大融入孤独症康复队伍,使“星星的孩子”不再孤独,生活、学习都有了更好的发展。
黄敏也欣喜地介绍了老师们努力付出,医、教等多方融合施教的成果,那就是顺利将3名特需教育的孩子送进融合教育班级,为他们提供和普通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机会。但她也同时表示,并非所有特需教育的孩子都能实现这个目标:“需根据孩子自身的情况和能力来具体判断。”
对此,周海荣介绍,送教前,医生会在线上与学校工作人员沟通,了解特需儿童情况以及特教老师面临的问题。一般会根据特教老师提供的困难个案进行讨论,集合科室治疗师进行初步建议。进校后,治疗师会评估孩子情况、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然后与特教老师进行座谈研讨,最终形成针对每个孩子的医学诊断、干预方案、发展方向等,形成每个孩子的独有档案。
孩子家长的诉求也是摆在工作面前的现实问题。“部分家长对康复治疗及特教配合度低,期望值过高,过分依赖学校老师解决问题。同时,家长对孩子的能力认识不足,坚持要求孩子进入普通班融合,但实际上有的孩子不具备相应能力。”周海荣说。她举例说明,有的孩子可能已经是上6年级的年龄,但他的能力可能还不如某一些轻度症状、上1年级的孩子,因此,从医学角度来看,他们会给出孩子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是走进融合教育课堂,还是回归家庭生活作为目标,我们希望家长能根据我们提供的建议,选择更适合孩子的发展方向。”周海荣补充说道。
康复指导让特殊教育工作者拓宽了医学视野,掌握更多实用的康复知识与技能,也让特殊孩子家庭更加了解孩子的需求,为特需教育儿童带来更全面、更精准的支持与关爱。
据悉,自市康复医院“送教到校”启动至今,目前对茶山、高埗等镇街学校需求,针对四名年龄较大、病情程度较重的学生,在经过干预后,学生在学习、社交和自理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变化,例如能安坐、能表达一些简单需求,倒地大叫等不良行为减少,这些细小而积极的变化为医疗团队入校服务增强了信心,开拓了方向。
想法总比困难多,让更多孤独症从业者在努力中看到力量
黄敏表示,特殊儿童的成长不仅依靠学校或政府的支持,更需要医院和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她坦言,目前遇到的困难比较多,没有教学经验,需要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没有专属的教科书,需要在普通教学和培智教学的教科书中间“探索”,积累出一本适合特需教育孩子们的教科书。但她也坚信,想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方向是对的,就能看到希望:“融合教育是当前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对于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来说,是一种双赢的教育模式。融合教育不仅能让特需儿童受益,对于健全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种最好的生命教育,让他们认识和尊重生命有不同的状态,从中懂得谦让,更有爱心。”
根据广东省“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要求,融合教育要全面推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进一步融合。促进医疗康复、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为残疾儿童少年建立个人终身电子学习档案。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把教育信息化应用纳入特殊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遴选条件与建设要求。
据统计,东莞0至14岁儿童约有137万人,按我国发病率估算东莞大概有13700名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从2020年12月开始,东莞市康复医院通过将医疗康复资源引入校园(各镇街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等,帮助普通学校教师掌握必要的康复技能,使特殊儿童能在日常教育中同步获得专业支持,共同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目前医院共培养了16名康复治疗师,团队进校对教师培训了15人次。
采访结束前,该中心表示,希望在不打扰学生、家长的情况下客观报道该新闻,而为特需孩子做出大量努力和工作的特教老师黄敏也表示“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只要能让社会对孩子们有更多支持、理解和帮助,我们就满足了,也不必突出我个人。”因而她以化名形式出现。
当下,所有人都像一根绳,劲儿往一处使,绳子也越拧越粗,越拧越有力,但即便如此,大多数人出于对孩子、家长的考虑,仍守着这个“不能说的秘密”,做着一件影响深远的事情,期待社会支持、认可的那一天,好事情不必再秘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