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季,气温回升、雨水充沛,野生蘑菇进入生长旺季,误采误食风险显著增加。为进一步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中毒事件发生率,4月1日,企石市场监管分局联合公安、农林水务、农技等部门单位,在企石综合市场开展预防野生蘑菇中毒宣传活动,切实保障群众的饮食安全。

活动现场,宣传人员向群众派发图文手册,直观对比有毒与可食用蘑菇差异,并纠正群众存在的“颜色鲜艳才有毒”“高温烹煮可去毒”等认知误区。宣传人员还在在市场入口、居民公告栏持续投放宣传资料,并通过微信公众号、短信等方式同步推送预警信息,扩大宣传覆盖面。
随后,宣传人员向市场及周边经营户派发宣传资料,并对在售蘑菇进行随机检查,共检查经营户20余家,餐饮单位50余家,暂未发现违规销售野生蘑菇行为。
本次活动共发放宣传资料200余份,张贴宣传海报30张。接下来,企石市场监管分局将持续创新宣教形式,做好野生毒蘑菇防范知识宣传,切实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一、野生蘑菇中毒风险警示
1、毒性强、危害大
野生蘑菇种类繁多,许多有毒品种与可食用蘑菇形态相似,仅凭肉眼或民间经验(如颜色、银器试毒等)无法准确鉴别。误食后可引发肝肾损伤、神经毒性甚至死亡,尚无特效解毒药物。
2、中毒事件高发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超千例,夏秋季为高发期,农村地区、旅游景区、学校食堂等为重点防控区域。
二、预防中毒“四不”原则
1、不采摘
勿因好奇或侥幸心理采摘野生蘑菇,尤其公园、山林、路边等区域。
2、不购买
拒绝购买路边摊贩、流动商贩售卖的所谓“野生山珍”,不通过网络平台购买来源不明的蘑菇制品。
3、不食用
家庭、学校、单位食堂等集体供餐场所严禁加工野生蘑菇;餐饮单位不得以“野生蘑菇”为噱头招揽顾客。
4、不轻信
切勿迷信“颜色朴素无毒”“生虫无毒”“高温烹煮去毒”等错误说法,所有民间鉴别方法均不可靠!
三、重点人群需加强防范
农村居民:切勿将野生蘑菇作为食材,加强对儿童、老人的宣教。
游客及户外爱好者:勿在郊游、登山时采食野生蘑菇。
食品经营者: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制度,杜绝野生蘑菇进入市场。
四、中毒后应急处理
1、立即就医
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幻觉等症状,立即拨打120或前往医院,切勿拖延。
2、保留样本
留存剩余蘑菇或呕吐物、排泄物样本,供专业人员鉴定和救治参考。
3、警惕“假愈期”
部分中毒症状在缓解后可能再次加重,务必遵医嘱留观治疗,避免自行停药。
来源 | 企石市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