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集中、根本不想学习、数学学习困难、一拿起课本就情绪低落……学习困难并非简单的“懒惰”或“不努力”,或许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
近期,各类与“学习门诊”相关的话题不断在网上引起热议。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广西、重庆、河北等地的医院纷纷开设了「学习困难门诊」,热门医生的预约号甚至 “一号难求”,挂号费都超过了300元。

上海某医院发布的“门诊介绍”。
是不是很意外?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也有不少医院开设有相关门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开设有“注意缺陷/学习困难门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开设有学习困难门诊;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学习能力咨询门诊
广东省中医院开设有“学习与发展康复门诊”
……
为什么“学习困难”会成为门诊项目?
学习困难真是一种病吗?
学习困难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家长有哪些方面需要调整
引领孩子科学面对?
本期心传心愿拟进行深入探讨。
与“牙疼不是病,疼起来不要命”类似,“学习困难”一旦发生,家长、老师、孩子都不太可能漠视。
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副主任医师、儿童学习困难指导师李玉红表示,学习能力是儿童发育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较为高级的心理过程,概括起来主要和六大因素相关。

其一是基本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儿童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孩子的认知能力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其二是基本学业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数学能力、听说读写、研究思考等关键的学科能力。这些能力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三是元认知能力:当我们阅读某一篇文章,对这篇文章中某个字句进行解读、辨析或理解的一种行为叫认知;而元认知则是分析我们对文章的解答是否合适或正确,它是对认知的一种评估或调整。
其四是基本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能力。
其五是基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校可从孩子的兴趣点着手,借助一些线下游戏、运动竞赛或扮演体验、实验操作类活动来增加孩子对学习趣味性的感知。
其六是社会适应行为:比如学生个人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情绪调控、接纳环境等方面的能力,这也会与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息息相关。
李玉红提醒家长们,知识只是载体、只是手段,永远不会是目的,“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的历程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正确对待孩子的成绩,才会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先别着急,我们要和孩子在一起打败问题,千万不要和问题在一起,打败孩子!”
“学习困难”成为医院的门诊项目,还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鲜事。那到底是哪些因素,催生了这一病症呢?
广东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资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还有,学生尤其是中学高年级学生,上学是单科教学,考试是整合跨学科知识、社会时事、生活实践,运用综合知识出题。那么,当学习阻力长久大于驱动力,孩子内在情感神经系统可能会承受巨大压力,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此外,家庭系统压力也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重要因素。这首先是部分家长和孩子出现了教育理念冲突:父母以自身读书经历来理解孩子现在的学习,提出“蒙都不是这么低的分数”,对孩子的学习只看到结果不如意,却缺乏理解孩子实际面对的巨大困难。还有一些家庭因各方面原因,使得亲子有效陪伴时间不足,故而也有家长试图通过医疗途径“高效解决问题”。
基本上每个出现“学习困难症”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或两个或更多的焦虑的长辈。
“海淀鸡娃圈15条
不为人知的教育秘籍”
“哈佛博士妈妈的总结”
“‘谷爱凌妈妈的育儿智慧”
……
这些话术是不是很熟悉?相信每个家长都多多少少听说过类似话语,转头就开始对孩子实行新的“打造天才计划”。这本质上是"焦虑制造-解决方案"的商业闭环:先通过心理机制诱发焦虑,再兜售标准化方案进行缓解,一套组合拳下来,家长们便选择购买文章链接中的各种课程、书籍,从而达到商家“卖货”的目的。

学生们通过抛投大骰子玩大富翁游戏。资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实际上,很多家长们会自愿落入“社会比较陷进”。根据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于1954年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都会更倾向于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
其次,“制造焦虑者们”利用归因偏差,诱导家长们相信所谓的“成功”是努力的必然结果。美国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将成功与失败划分为六个要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身心状况、工作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其中,只有努力程度是可控性归因,即可改变的因素。这种忽视天赋、机遇等变量,暗示结果完全取决于方法论的“谜之操作”,在无形中强化了家长作为监护人的责任焦虑。

海珠区怡乐路小学的“解忧集市”,学生在心理知识科普摊位观看。资料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吴子良
很多人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应该就是那句父母的“为你好”。这三个字不仅蕴涵着父母的期待,更包涵着父母沉甸甸的爱。殊不知,这样的“爱”太过沉重,如同“双刃剑”:就像当下选择的路,若是光明大道,那便是父母眼光独到、教导有方;若走着走着,发现这是一条荆棘之路,便会把错都怪在父母身上,责怪他们为什么当初不让自己做选择。
已经比较焦虑的家长,如何才可调整心态呢?李素磊博士认为,可以采取“调整三步法”。
其一是归因重构。将"为什么我的孩子不行?"转化为"TA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让孩子走出“心灵孤岛”找到支持的力量。
其二是重视自身情绪建设。家长对孩子成绩的焦虑、不满、愤怒的负面情绪,如同火球一样会灼伤孩子的心灵。而即使成绩再差的孩子,在孩子的视角,排序第一的基本都是亲人尤其是父母的态度。“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不应是‘成绩好就表扬‘而’成绩不好就责备’的有条件的以‘爱’为名义的要求”。
其三,重视与孩子的亲子关怀实践。这包括设置"教育隔离时段":每周半日完全不接触教育相关信息,一起去亲近大自然,一起去进行各种运动,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有充分调适的时间,才能有充沛的精力活力去面对挑战。这反过来也会缓解家长的焦虑。
“学习困难”门诊当然不可能一揽子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但这么多地方、这么多医院开设此门诊,说明了现实需求,也证明了其科学性。
李素磊认为,门诊可解决的问题包括,可明确诊断:区分神经发育障碍(如ADHD)、情绪障碍(如学校恐惧症)或单纯学业技能不足。找到了症结,然后再对症治疗,才可少走弯路。 “但门诊也不能替代家庭教育。家庭氛围塑造70%的学习情绪基础。”

社会应如何帮助“焦虑的家长”和“暂时有学习困难的孩子”?
李素磊博士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各方应重视社会支持系统构建,如加强家庭亲子教育社区建设、定期举办活动、让有新课改经验及心理辅导实战经验的专家团队指导家长,转变观念,从孩子的立场和角度来看问题。此外,建立社区学习互助组,让孩子学习有伴,有支持系统。

资料图:美术课上同学们跟老师一起画骑楼,欣赏岭南的建筑之美。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穗团宣
信息时代,一切在飞速向前;身为普通人的价值感,却在无形中被AI等技术在“填空”。在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当下,家长们迷茫,孩子们更加不知所措。此时青少年出现“学习困难症”,并不奇怪。
家长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体谅关怀,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要看相关门诊,比这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家长的无条件的爱。唯有爱与接纳,可以直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只有当孩子发自内心想要去学习,才可夯实基础、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当内心有足够的爱与安全感,坚持努力一段时间,在时机成熟的时候,那个曾经对学习“畏首畏尾”的孩子,或许就可以创造奇迹了。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梁意聆、伍仞、兰岚
统筹:崔素华、张映武、张美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