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石龙中山路的时光悠然,柔和阳光洒在斑驳骑楼上,为老街披上金色薄纱。位于中山中路的天寿堂玉器服装店静静矗立其中。店门上方,一只鸟笼悬挂着,被风吹得轻轻摇晃,笼中不见鸟儿,只有花鸟鱼虫、人物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精细纹路在阳光下若隐若现,引得行人驻足。有人好奇地询问,店主王永树,也就是街坊口中亲切的树叔微笑着解释:“这鸟笼叫‘八仙贺寿’,挂在这里,一是欣赏艺术之美,二是时刻提醒自己坚守家族的匠心。”

鸟笼出自树叔的父亲王志勤之手。王志勤在象牙微雕领域声名远扬,被称作“神眼”。据《石龙镇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他的许多微雕作品在香港、澳门展出,象牙雕刻、玉石雕刻、国画、炭画作品都被爱好者奉为精品,堪称“鬼斧神工”。王志勤创作的36层象牙球、微雕象牙米(米粒大小象牙上刻有孙中山遗嘱全文)、发雕(一根头发断面内刻有唐诗一首)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树叔遗憾地讲:“父亲在香港和澳门展出作品时,当地报纸有过报道,可因为历史原因,那些珍贵记录都被毁了。父亲36岁就过世了,现在,只剩这个鸟笼和一个象牙刻章见证他的艺术生涯。”
象牙微雕的传承之路
在父亲的熏陶下,树叔自幼对象牙微雕兴趣浓厚。3岁起,他就坐在父亲身旁,看着父亲在微小材料上雕琢出万千世界。长大后,树叔开始上手实践,父亲也适时传授经验,他的雕刻技艺在不断学习与打磨中日渐精湛。但随着时代变迁,传统技艺遭遇诸多挑战:市场需求减少、年轻一代兴趣降低,加上材料和法律限制,传承之路困难重重。
“象牙微雕不是我们主业,可我们对这手艺的热情从没减过。”树叔抚摸着鸟笼说道,“我们店铺专注玉器经营,不销售象牙微雕作品,它对我们而言,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是家族情感的延续。”2017年12月3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商业性象牙加工销售活动,买卖象牙及其制品属违法行为,树叔店里自然没有象牙制品销售,他如今的雕刻材料,只有父亲留下的一小块象牙。

“这手艺对定力要求极高,下手得快、狠、准,象牙丝极细极脆,稍有差池就前功尽弃。”热情的树叔介绍着,还展示起雕刻日常。在妻子协助下,他微微俯身,眼神专注又谨慎,双手小心翼翼从象牙上切出宽约1毫米、长60毫米的细丝。接着,他坐在工作台前,全神贯注地用工具去除粗糙边缘,经无数次精细打磨,让象牙丝表面光滑温润。随后,他手持放大镜,在固定器帮助下,眼神紧紧锁定象牙丝,将脑海中构思好的文字一点点雕刻出来,平凡的细丝就这样化作精致艺术品。

树叔的象牙微雕作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是在宽3毫米、长5毫米的象牙粒上完成的。“世纪之光:香港回归”“世纪之光:澳门回归”则是在宽1毫米、长55毫米的象牙细丝上完成的条状微雕。随着技艺愈发成熟,树叔还在宽3毫米、长8毫米的象牙粒上刻出《卜算子·咏梅》,共51个字。在毫米见方的物件上雕刻谈何容易,既考验眼力,又考验技艺,看错位置、用力稍多,都可能功亏一篑。可对树叔来说,微雕过程是种享受,他沉浸在一刀一刻的世界里,享受每次雕刻带来的挑战与成就感,用热爱坚守着这门技艺。
微雕中的坚守与热爱

“我的雕刻技艺不算炉火纯青,但希望儿子能继承这份技艺,发扬光大。”树叔常教导儿子,技艺不只是手上功夫,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幸运的是,儿子阿文从小就对象牙微雕表现出浓厚兴趣,专注力十足。别的孩子玩耍时,他却沉浸在象牙微雕世界里。树叔拿出阿文小时候的作品,虽显稚嫩,却已见天赋。如今,阿文不仅继承了象牙微雕技艺,还帮忙打理店铺家业。树叔感慨:“我今年72岁了,未来就指望孩子了。”谈及象牙微雕技艺的未来,树叔满心期许,他大半辈子在中山路度过,盼着这门技艺在儿子手中传承、发扬光大,为中山路添彩。
树叔父子明白,在信息爆炸时代,网络平台是推广象牙微雕技艺的关键。他们打算用仿制象牙,以石龙的建筑、人物、故事为灵感,打造更多接地气、有潮流气息的微雕作品,通过短视频展示制作过程,吸引年轻人关注。他们还计划与当地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微雕技艺体验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古老技艺的魅力。“现在象牙微雕大多用生物化石猛犸象牙或其他合法材料。”树叔补充道,“材料变了,匠心不变。我们想用这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技艺,也保护自然环境。”

传统与潮流并非对立,而是可以融合。如何把潮流元素巧妙融入传统技艺,打造大众喜爱的产品,是传承者们要思考的问题。在满是故事的中山路老街上,象牙微雕技艺和其他传统技艺,都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属于自己的篇章,成为城市文化的独特符号。就像树叔说的:“我希望象牙微雕这古老技艺能在中山路‘生根发芽’,让这片土地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