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晨曦漫过横沥牛墟,横沥老街的烟火气便开始在蒸笼氤氲中苏醒。这座因“百年牛墟”闻名的南粤小镇,不仅沉淀着农耕文明的肌理,更藏着一城人的味觉记忆。循着炊烟,走进巷陌深处,探寻那些与时光对弈的食肆——看三十年老店如何在掌心翻飞出掌心大的温情,听铁锅铲声里翻炒着几代人的乡愁密码。这些倔强生长在时代褶皱里的老字号,用一屉包子、一碗鱼头鱼腩饭、一道卤水鸭肠,将市井烟火熬煮成永不褪色的匠心,让每个平凡日子都泛着横沥特有的温润光泽。现推出《来趁墟·牛镇老字号》系列报道,解码牛镇舌尖上的活色生香,以飨读者。
在东莞横沥镇恒泉社区的老巷深处,“恒香园饼店”的招牌与斑驳砖墙相映成趣。十余面锦旗在店门上方猎猎作响,“乐善为民”“助人为乐显真情”的金色字迹在晨光中跳跃,为这间不足30平方米的老店镀上温暖的光晕。三十年来,这家以“物美价廉”立身的饼店,早已化作街坊邻里的情感地标——这里飘散着记忆中的老味道,更涌动着市井长巷最质朴的温情,诠释着“小包子里的大情怀”。
匠心的手作,浓浓的记忆
恒香园的招牌美食,非东莞大包莫属。清晨五点,67岁的朱汝明已在蒸腾的热气中忙碌。案板上,肥瘦相宜的土猪肉与醇厚南乳交融,裹进发酵得宜的面皮,在老师傅的巧手下化作饱满的“手掌包”。这个售价五元的东莞大包,咬开是流油的咸蛋黄、嫩滑的瘦肉与浸润酱汁的香菇,三十年如一日的扎实分量,让街坊们笑称“半个包子就能顶一上午”。
店老板朱汝明,今年已经67岁,但在做包子的许多环节上依然亲力亲为。朱汝明年轻时奔赴香港、广州等地,潜心钻研包点制作技艺。学成归来后,于1993年开设了恒香园饼店,一晃到现如今已经有30多年。
“包子要好吃,三分靠手艺,七分凭良心。”朱汝明擦拭着案板上的面粉,道出坚守三十年的秘诀。早年辗转穗港学艺的经历,让他深谙传统包点的精髓:每日现熬的猪油、定点采购的土鸡蛋、绝不隔夜的馅料。晨光初露时,蒸笼腾起的热浪裹着麦香漫过小巷,两三个钟头便售出数百个大包的盛况,是街坊们用舌尖投出的信任票。
墙上的美食,心尖的温度
店铺东墙的“美食捐赠栏”总引得路人驻足。2015年加入“墙上美食”项目后,这里便成了爱心流转的驿站——顾客多买一份餐食化作墙上的爱心券,困顿者摘下便签即可换取温暖。10年间,这道特殊的“风景线”见证过打工青年含泪取餐的瞬间,记录过暴雨天环卫工捧包避雨的温情。
每逢传统佳节,朱汝明总要上演“甜蜜突击”:端午的碱水粽、中秋的月饼,连同招牌大包,总在清晨准时出现在社区孤老家门口。朱汝明的家人对他的公益行为全力支持,街坊四邻也深受其影响,纷纷加入“随手公益”的行列。
有时顾客买完食物,会主动放弃找零,为公益事业贡献一份力量;甚至有人悄悄留下几百元,嘱托匿名捐赠包子给困难群众。这般润物无声的善举,让小店化作爱心接力的中转站。正如墙上某张泛黄便签所书:“这口热乎的,是家乡的味道,更是人心的味道。”
“包子虽小,却能温暖人心。”恒香园美味的东莞大包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的范畴,它成为爱心传递的桥梁,让社区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温情,生动诠释着横沥“小城大爱”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