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见|东莞老百行也有春天
东莞+ 2025-03-30 22:33:13

莞草编织、莞香制作、龙舟制造、烟花爆竹、火柴、制糖、榨油、陶瓷……这些往昔繁盛一时的传统行业,如今透过正在石龙博物馆展出的“风景旧曾谙——记忆中的东莞老百行”专题展,再次鲜活地呈现于大众视野之中。它们曾深深嵌入东莞的历史脉络,承载着城市的发展记忆与先辈们的智慧结晶,在时光流转中悄然淡出乃至消逝,却借由这场展览焕发“第二春”,带领观者回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往昔旧景。

“记忆中的东莞老百行”专题展立体展现鲜活而独特的“东莞记忆”  东莞展览馆供图

展览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回望过往,更在于昭示当下、启迪未来。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东莞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工业城市一以贯之的坚守。东莞,从不因经济的蓬勃发展而遗忘文化的传承,始终坚持两者并重,同频共振。

正因如此,那些见证东莞峥嵘岁月的老百行,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在守正与创新的结合中,以不同的形式重焕光彩。

系列莞香产品  本报记者 程永强 摄

从“老百行”到“文化瑰宝”

东莞,一座起步于制造、扬名于制造的工业城市。相较于丰厚的“制造业家底”,东莞的“文化家底”毫不逊色,是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底蕴深厚、文脉绵长。改革开放以来,在高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东莞没有丢掉自己的“根与魂”,而是“左手护住历史根脉,右手推开发展之门”,努力把历史记忆转化为滋养现代文明的精神力量,把文化遗产转化为凝聚家园意识的人文坐标。老百行的传承与发展堪称生动缩影。

作为一个承载着深厚“东莞记忆”的原创展,“记忆中的东莞老百行”专题展从莞产风物(自然)、莞造工坊(经济)、莞味生活(人文)三个维度,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了东莞老百行的发展风貌与特色。漫步展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旧时东莞的繁华街巷之间,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真切地感知那扑面而来的市井烟火气,触摸历史与人文的温度,领略鲜活而独特的“东莞记忆”。

展览所呈现的传统行业,丰富多元,既有那些因时代变迁而变得陌生、只留存于历史记载中的古老行当,也有不少为大众所熟知、依然活跃在日常生活里的行业身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不少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延续,被纳入各级非遗名录之中。莞香制作技艺、龙舟制作技艺、莞草编织技艺、石龙醒狮头制作技艺、石龙新昌鼓制作技艺、红漆描花传统木屐制作技艺、寮步豆酱、麒麟制作技艺、灯笼仔制作技艺等,皆是其中典型代表。

截至目前,东莞已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54项,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67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最多。这些传统技艺,往往就代表着一个传统行业。

老百行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承载着城市独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构成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赋予城市独一无二的文化魅力与精神标识。将其视作“文化瑰宝”传承下来,充分彰显东莞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以及坚持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同步的思想理念。

拼酷“龙舟机甲”  本报记者 程永强 摄

“老百行”以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技艺是老的,岁月是新的。唯有与时俱进,传统技艺才能在新时代绽放出新的光彩。近年来,在推动莞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火热实践中,那些被传承下来的老百行,巧妙融合现代元素焕发新生,迸发出富有现代感的潮流意趣,以全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

今年3月中旬,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东莞共有4人入选,其中包括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冯沛朝。出身于造船世家的他,技艺精湛,不仅会造传统的大龙舟,凭借卓越工艺畅销各地,还沿用传统工序,制作等比例缩小的精美龙舟工艺品,广受喜爱。在“中国龙舟之乡”中堂,由龙舟制作技艺衍生出来的龙舟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如造型精美、寓意美好的龙头摆件、小龙舟等,备受市场欢迎,成为传播龙舟文化的新载体。

作为“中国潮玩之都”,东莞立足自身非遗资源和潮玩产业优势,在“非遗+潮玩”领域频频出新出彩。去年的东莞龙舟月期间,东莞潮玩企业匠心独运,特别推出了两款新产品——拼酷“龙舟机甲”、潮玩文创礼“龘龙船积木”,让非遗之美与制造之美交相辉映。

莞香,昔日的皇家贡品,如今借助“非遗+科技”,摇身一变成为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东莞尚正堂推出的莞香产品丰富多元,有道地药材、传统熏香、时尚珠宝、工艺藏品等系列,涵盖香片、香粉、线香、盘香、莞香珠宝、莞香手把玩件、莞香摆件、莞香雕件等。同时,尚正堂还应用先进萃取技术,推出莞香精油、护肤品、生物喷剂等现代香产品,上市后广受欢迎。

“循着(莞香)香味来的!”在今年的“百万英才汇南粤”春季大型综合招聘会上,来自华南理工大学的陈博士循香而至、闻香识莞,刷新对东莞这座“宝藏城市”的印象,“以前只知道东莞是制造业之都,此次才了解到这座城市竟然有这么多的文化宝藏!”这次,东莞聚焦“最传统MIX最潮流”,将非遗的无穷魅力与潮玩的先锋创意交织成引才磁场,用文化软实力叩开青年人才心门。

第二届潮流东莞·火柴盒音乐节现场  本报记者 程永强 摄

“老百行”催生新场景、新空间

潮流东莞,活力奔涌,勇立时代潮头。东莞老百行所迸发的潮流意趣,也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探索实践中彰显无遗,催生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旅新场景、新空间。

谈及“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东莞市民一定不会陌生。为何取名“火柴盒”?与东莞老百行之一的火柴业相关。

旧时,火柴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取火工具。从东莞最早的火柴厂“兴隆火柴厂”到公私合营后的石龙火柴厂,从手工生产到机械生产,东莞火柴业盛极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兴取火方式不断涌现,火柴渐渐消失于人们的生活中,化作特定年代和历史的代名词。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火柴业深深烙印在老一辈东莞人的记忆深处。

迈入文化强市新征程,东莞立足青春之城的鲜明特质,把握城市潮流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形势,精心策划推出“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举办一系列“小而美”“在身边”的音乐主题文化活动。“火柴盒”的命名灵感正源于东莞火柴业,它不仅是东莞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更寓意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亮我,照亮你”等美好祈愿,寄托着以文兴业、照亮东莞高质量发展之路的美好期盼。“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推出后,深受市民喜爱,逐渐成为东莞城市IP,并荣获首届全国群众文化品牌优秀案例。

身为“·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棠美术馆,同样与东莞老百行——陶瓷业相关。东莞曾因“白泥”资源丰富而建立了多家传统陶窑,推动陶瓷业的发展。位于东城温塘陶厂路63号的棠美术馆,即由温塘陶瓷厂改造而成,于2021年建成开放,整体风格以国画经典的黑、白、灰三种颜色为基调(从南宋名画——夏圭的《溪山清远图》撷取建筑元素),尽显大气简约之美。其设计别出心裁地采用宋式山水画中山石自然排列的方式,将对山水自然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融入建筑之中,使整座美术馆宛如从这片土地上自然生长出的一座小山,充满灵动的生命力。2021年对外开放后,棠美术馆凭借独特新颖的设计迅速“出圈”,荣获多项国际设计大奖,成为东莞的网红打卡地,获赞“广东美术馆里出片率最高的美术馆”。

历经几年的沉淀与积累,棠美术馆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文化服务、潮流休闲消费、轻食餐饮等多元业态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空间。

文字:赵水平 图片:程永强 东莞展览馆 编辑:郭小斌